Collect from 企业网站模板
作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第二届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课题研究报告(之一)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十三五”以来,湖南省各级各类会员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参加省教育科研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发表论文 2040 篇,出版著作 6 部,提供决策咨询报告 3 份,编写校本教材百余本,推广应用成果 27 项,有 43 项课题结题鉴定等级为优秀,为推进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更好地展示、推广、应用优秀的省教育科研工作者协会成果,让更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高效、有序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我们汇编了“第二届湖南省教育科研工作者协会优秀研究报告集”中的部分案例,对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与对策、成果与影响等主体部分进行了精心打磨和系统提炼,力求具有指导性、实践性、操作性、新颖性,为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和管理者,尤其是第一次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在此书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了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汇编。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难免存在问题与不足,欢迎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1、《创新3.0 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唐小艳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1

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

............................................................. 白刚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9

3、《基于“数据、目标、绩效”三要素的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 温宇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4

4、《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的实践研究》

.................................................... 朱先明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0

5、《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 陈安琪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25

6、《构建“一鼎三足”校本教研促进新时代农村高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与实践》

................................................................ 翁光龙  长沙市周南中学(32

7、《高中地理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研究》

..................................................................... 王宇  长沙市长郡中学(39

8、《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拓展课程开发研究》

................................................................ 许胜强  长沙市明德中学(45

9、《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 谭志刚  长沙县第九中学(53

10、《中职毒品预防教育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实践研究》

........................................................ 黄立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60

11、《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黄敏兰  长沙市第六中学(68

12、《聚焦学科素养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陈宏亮  浏阳市第九中学(74

13、《美育与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 邓芳  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82

14、《信息时代下农村高中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 谢武  涟源市第一中学(91

15、《湘西民间美术资源在师范专业的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 张晓宇  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102

16、《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研究》

.......................................................... 宾群英  株洲市第十八中学(107

17、《基于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系列英语阅读教程开发与研究》

.............................................................. 高建军  株洲市第八中学(116

18、《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 周国荣  株洲市攸县渌田镇中学(124

19、《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高中数学作业有效设计实践研究》

.............................................................. 朱亚旸  衡东县第一中学(136

20、《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对口升学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 陈振方  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47

21、《中职学校楹联教育策略的研究》

............................................. 高红梅  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54

22、《基于项目导向的高中地理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 滕斌  常德外国语学校(163

23、《普通高中地理“经历-发现”式教学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 田亚玲  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171

24、《最近发展区视域下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 龙建华  临澧县第四中学(182

25、《“三色教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 陈勇国  郴州市宜章县第七中学(190

26、《新高考背景下借助优质空间平台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研究》

.............................................................. 胡乔翰  娄底市第一中学(197

27、《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 马爱峰  娄底市第一中学(203

28、《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力提升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 戴功仪  涟源市第一中学(210

29、《小学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 钟雅莉  长沙市芙蓉区蓉园小学(215

30、《小学家校合作有效途径研究》

................................................. 龚拥军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221

31、《提升小学生幸福力的家校联动研究》

...................................................... 凌娟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29

3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美术MIFE高效课堂探索实践——以中国画课程教学为例》

................................................. 刘清峨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35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刘秋生  武冈市红光小学(242

34、《学科教学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 袁灿英  株洲市荷塘区戴家岭小学(250

35、《大数据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 罗英莲  衡阳市蒸湘区幸福路小学(257

36、《农村初中“语用英语”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 孟文霞  炎陵县垄溪乡学校(264

37、《城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提升策略》

........................ 阳小梅  邵阳市隆回县桃花坪街道桃花坪中学(271

38、《幼儿园建构游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 彭燕  湘乡市教育发展中心(277

39、《边远山区小学美术教育与语文基础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 王歆  娄底市新化县金凤乡中心小学(287

40、《基于课堂教学的高中理科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对策研究》

.................................................................. 颜星  临澧县第一中学(294

41、《农村初中本土化体验式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

...................................................... 颜巧辉  湘潭韶山市韶山学校(303

42、《以“三智”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特色的研究》

...................................................... 柳清玮  石门县第五完全小学(314

43、《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 李国中  桃源县第一中学(322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编号:XJKX18A149

课题主持人:唐小艳

课题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孙蕾、孟子博、张帆、刘佳娉、罗汝珍、李威、樊晶晶


创新3.0 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

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课题分析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的现状,明确创新3.0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构建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研究、边实践,将研究成果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试行、验证,使学院技术技能人才的创客能力得到提升。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目前,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4.0的兴起与发展,创新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升级,创新范式经历了从创新1.0、到创新2.0、再到创新3.0的发展过程。我国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在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作出了“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等重大发展战略,并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指导性意见。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文件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职教育应是一种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教育类型。在“开放创新、人人参与、自组织演化”的创新3.0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是非常必要且能达成的。

(二)课题界定

1.创新3.0: 是在创新1.0、创新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嵌入/共生式创新,企业创新行为更加重视资源整合与共生发展。创新3.0作为第三代创新范式,其理论基础为演化经济理论,将演化经济理论运用于创新领域来阐述创新范式演变是在21世纪以后,其代表是埃里克·冯·希普尔(Eric von Hippel)的用户导向创新理论。创新3.0强调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强调用户个性化需求、体验及创意,这是一种非线性动态模式,政府转变管理职能,不再自上而下管理创新活动,而是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政府仅提供创新生态,企业、大学、用户等处于创新生态系统中,进行自组织演化创新,即产学研用的“共生式”模式,创新不仅输出产品,还有服务及参与者体验。大学主动参与并体验创新,实现共生共赢。这一阶段又可称为“产学研用创新四螺旋模式”阶段。这一时期创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人员源头创新,而是用户参与、人人参与的创新。课题组认为,在创新3.0时代,创新不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创新无处不在,因而高职院校培养创新特质才能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

2. “创客式”人才: “创客式”人才与目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创客”有相似之处,但不完全等同。“创客”一词由英文Maker 翻译而来,是指那些有强烈的兴趣与爱好,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造活动,运用3D打印机、互联网等工具,把自己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人。“创客式”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强调“创造中学”,提倡乐于发现、分享创意的精神,鼓励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实践方式。“创客式”人才培养采用“创客式教育”方式。“创客式教育”不同于“创客的教育”。“创客的教育”侧重于培养“创客”;“创客式教育”侧重于应用创客理念及方法改造教育,并不要求将每位学生培养成“创客”,但应将学生培养成“创客式”人才,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3.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本课题界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创新3.0时代,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载体,“创客式”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保障体系等要素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的现状,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奠定现实基础;明确创新3.0背景下“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丰富创新及创客教育理论;构建创新3.0背景下“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具社会适切性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研究内容

1. 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分析创新3.0时代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对湖南省典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了解与“创客式”人才培养的相关现状。

2. 创新3.0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研究。进一步明确“创新3.0”“‘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概念,深挖关键概念的基本特征。

3. 创新3.0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构建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4. 创新3.0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案例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不断调整与完善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略)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学术专著与发表相关论文。

1.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搜集国内外“创客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关键性文献,分类整理并进行分析。

2.采用调查研究法,通过现场访谈及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充分了解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创新3.0时代的发展新趋势及新需求。

3.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高职院校作为个案,进行“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边构建模式,边实践模式,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还应明确问题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相应对策。

4.采用行动研究法,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院校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结合本校“创客教育”实践,不断地探索、解决“创客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即使出现偏差,也不至造成整个研究工作失败。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果与分析

1.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

1)成效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边天,肩负着“创客式”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满足创新3.0时期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主渠道。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不断搭建创客平台,使学生的创客素质和创客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区域政策的引导下,湖南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2018年,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中,湖南省高职学生获奖6项;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湖南省高职学生共获奖26项;在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湖南省高职学生共获奖4项,均比上一届有较大提升。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2018 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新建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89个,已累计达到318个,其中有19所学校立项为湖南省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01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创新创业成果孵化项目共计1036项,并获得启动资金3000万元,转化项目264个,较2017年分别增加356个、1432万元、70个。湖南省高职院校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2017届上升0.05个百分点,2016-2018年连续三年保持在2%以上。2015届毕业生创业三年内存活率为 54.82%

2)问题分析

在创新3.0时期,审视当前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导致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切性不够。

① “创客式”人才培养缺乏顶层设计与多方协同。目前,虽然国家已经呼吁“创客式”人才培养,但是政策的落地执行需要一个过程,且不一定总能达成政策制定初衷及预期目标。目前,“创客式”人才培养缺乏配套的措施和文件来规范相关者的责权利,缺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协同,社会创客资源缺乏,公共创客空间建设还需加强,没有统筹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因而学生创客素质不足。在区域层面,“创客式”人才培养缺乏整体推进机制和具体措施,在分配职业教育优势资源时,虽设立了与“创客式”人才培养相关的评价指标,但占比不高,且主要是结果性鉴定,缺乏过程监控,高职院校能利用的创客资源较少。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没有统一规划,没有专门的创客机构和创客师资,校内无相关配套制度文件,只有少数职业院校设立了创业学院且大多也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仍沿用传统模式,没有将创客素质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评价和课程考核没有加入创客内容。

② 创客实践平台单一且没有实效。目前,高职院校创客实践平台比较单一,且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大多数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的实践形式仅仅是创新创业竞赛,仅停留在理论培养层面,强调创新创业任务书的撰写,“纸上谈兵”地进行“创客式”人才培养,没有真正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客实践,没有提供充分的创客空间和平台,学生仅是依托几个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形式单一地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很多创新创业竞赛团队仅仅依靠指导教师的专利去参加竞赛,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创客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建”,但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在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基础上选拔优秀生参赛,而是早期直接确定几个优秀苗子进行长期反复高强度操练。由于学校缺乏创客空间和平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平台,接触不到创客实践。

③创客课程缺乏且与专业脱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停留在浅层次,仅仅是理念的号召,没有落到实处,专业及课程设置沿用传统模式,按照学科传统来设置课程,没有考虑学生创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创客课程,少数具备创客资源的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也流于形式,仅采用选修课形式开设单一的创客课程,没有真正与专业联系起来,学生在从事专业工作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打通创客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壁垒,不容易建立“创客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相对封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陈旧,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限制了学生创客素质的发展。


2. 创新3.0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研究

① 解析创新范式演变及创新3.0 。近年来,创新的内涵不断升级,创新范式由原来的创新1.0、到创新2.0,再升级为创新3.0。三种创新范式的出现有不同的社会发展环境,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政府、企业、大学等在创新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三类创新范式的内涵特征详见表1

1:三类创新范式的内涵特征一览表

创新范式

1.0

2.0

3.0

创新特征

自主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模式

线性模式

非线性模式

非线性动态模式

创新价值载体

产品

产品+服务

产品+服务+体验

国家管理模式

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市场调节

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

企业创新模式

封闭模式

开放模式

共生模式

大学创新特征

被动参与创新

主动参与创新

主动参与并体验创新

近年来,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创新对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逐渐意识到创新内涵和范式正在发生改变,并积极探索适应创新3.0范式的创新政策。美国白宫成立科技政策办公室,开始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第三代创新政策,经过一系列研究,于2011年正式发布《科学政策学手册》。2013年,欧盟通过研究与探索,也发布第三代创新政策--“都柏林宣言”,强调创新生态系统的11项政策及达成路径。由此可见,欧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已经跨入第三代创新政策阶段。

我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文件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政策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创新3.0的技术创新特征,即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创新成果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全过程,强调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民主化创新。创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人员源头创新,而是用户参与、人人参与的创新。在创新3.0时代,创新不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创新无处不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526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与交流合作峰会2018”上,财政部研究室巡视员汪义达提出了建立政府、市场、产业、企业先进技术协同发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深度广泛运用。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已全面深入推进第三代创新政策的发展,以适应创新3.0的时代发展要求。

② 解析“创客式”人才。在创新1.0时期,创新是高深理论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人员的封闭式创新。创新2.0时期,虽然重视产学研合作进行开放式创新,但这种开放是有限的;虽然开始引入大学创新,但更多的是本科大学,高职院校参与创新的较少。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误认为技术技能人才不需要知识创新,能知会显性知识和技术操作就行。“用户体验、人人参与”是创新3.0范式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参与创新越来越容易。在高职教育领域,适应创新3.0的“共生式”创新模式,对接产业创新的新范式,培养“创客式”人才,势在必行。

“创客式”人才与目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创客”有相似之处,但不完全等同。“创客”一词由英文Maker 翻译而来,是指那些有强烈的兴趣与爱好,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造活动,运用3D打印机、互联网等工具,把自己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人。“创客式”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强调“创造中学”,提倡乐于发现、分享创意的精神,鼓励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实践方式。“创客式”人才培养采用“创客式教育”方式。“创客式教育”不同于“创客的教育”。“创客的教育”侧重于培养“创客”;“创客式教育”侧重于应用创客理念及方法改造教育,并不要求将每位学生培养成“创客”,但应将学生培养成“创客式”人才,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③ 解析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内容、方法等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方法以及保障体系等。

本课题界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创新3.0时代,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载体,“创客式”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保障体系等要素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3. 构建“五多”模式,培养“创客式”人才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特征,对接当前“创新3.0”范式下的“多元协同、开放创新、自组织演化、人人参与”等特征,改革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五多”人才培养模式。“五多”是指“多元培养目标”“多方培养主体”“多维创客空间”“多学科互通专业群”“多样化创客课程”,五大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培养“创客式”人才。

① 确立“多元”培养目标。首先,应明确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属性。梳理一下国家政策文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以来,人才培养目标在政策文件中先后被确立为满足地方需要的“技术员”(1982年),“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0年),“高技能人才”(2006年),“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以及“技术技能人才”(2012年)。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仍沿用技术技能人才。从国家政策文件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创客式”人才属于技术技能人才。在创新3.0范式下,由于“创客”和“技术技能”的内涵是多样的,因而“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多元的。从宏观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可培养以下几类“创客式”人才:技术创新人才、技能创意人才、自主创业人才,同时还可不断延伸。

同时,人才培养目标要考虑到“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多种可能性,首先应要培养“完人”,即一个完整的人,应是身心健康,知晓通识知识的社会人,不能盲目推崇技术技能的应用性而摒弃人文素质及通识教育,必须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础,加强通识能力培养,以应对技术技能变化的要求,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应变能力之一,这是“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这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同时需要出台具体的配套支撑机制及具体措施,在政策层面确立并支持多元化人才培养观。

② 联结“多方”培养主体。在以“多方协同”为特征的创新3.0范式下,政府、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社会等共同治理创新活动,相应地,“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也应是多方联结协同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体。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社会等多方协同,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与作用,深度融合,在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育人要素方面进行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和谐育人环境。

同时,多元主体应各司其责,明确各自在育人系统中的作用。

政府发挥推动作用。关于政府在育人共同体中的作用,创新1.02.0时期,政府一直处于自上而下的主导作用。但是创新3.0时期,政府的职能发生改变,从“管理”变成“治理”,从“主导”作用变成“推动”作用。政府的职能在于积极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制定“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并推动政策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各方育人主体进行自组织演化,这样创新的种子才能萌芽,“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才更适切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职业院校与企业应成为“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同于传统人才培养,创客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企业的长期深度融入。目前,校企合作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却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校企双主体指的是企业将从“鼓励参与办学”走向“法律主体地位”,从“重在参与”走向“参与度等于或超过50%”。整合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共同打造创意、创新、孵化、创业、经营、服务等新兴综合创客生态体系,校企联合打造创客空间,营造创客文化。这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法律政策、机构设置等方面营造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育人环境。

行业发挥指导作用。行业应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信息,制定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指导专业及课程设置,依托行业特色打造行业型众创空间,为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平台,指导并服务于“创客式”人才培养。

③ 打造“多维”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实施“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和基础条件,创新3.0强调协同创新,通过政校行企等多方合作,打造线上、线下、学校、社会等多维结合的创客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创客空间不再局限于竞赛平台,应向每位学生开放,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创客素质。

线上空间为虚拟空间,主要包括创客社区、创客集会、创客论坛、创客公众号、创客网页等,创客项目及时发布于线上空间,在与创客支持者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及创建新产品。线下空间为现场空间,主要是通过创客工作坊、创客实物展示等,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学校空间主要有创客实验室,这区别于传统的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往往更加开放,具有较大的空间、多样齐全的设备材料以及用途多样等特征。同时,“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创客教师的指导与引导,创客教师应具备创客精神及综合素质、能指导学生进行创客活动。创客教师首先自己应热爱创意和创造,本身就是一名超级创客,喜欢和学生共同搜寻创意灵感,共同创作新颖产品和作品。社会创客空间是指真实存在的社会创客实践体验平台,主要有公共空间、众创空间等,高职学生可与社会人士共同践行创客旅程及创客社交等,这种创客体验可以更加个性化、灵活多样,可引导学生基于兴趣利用社会创客空间进行创新体验,在社会众创空间等平台得到创客作品规模化生产的咨询和推广服务,使作品变成产品,提升高职学生的创客素质。以上多维创客空间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共同构建高职学生创客实践平台,使每一位学生能参与创客活动,挖掘创客素质,提升创客能力。

④ 构建“多学科互通”专业群。目前,关于专业群的组建方式,不仅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大部分主张专业群由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基础的专业集聚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创新3.0范式下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创新发生在跨学科领域。跨学科人才的参与有利于创客实践,复杂的创新问题往往在多学科技能下迎刃而解,跨学科组建专业群有利于“创客式”人才培养,对应产业群的专业群目前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

创客团队不仅需要专业人才,还需要创意、信息、营销、管理、服务等人才,专业群的组建可采取互补原则,组建跨学科专业群,即将主体专业与信息技术、营销、管理等创新创业转化需要的互补性专业组建成创客式专业群,打造创客团队。同时,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根据专业结构调整预警机制的结果,不断增减群内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开发并整合专业群教学资源,以满足专业群对应岗位群的需求变化,满足“创客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⑤ 设置“多样化”创客课程。在多元创新生态系统中,设置多样化创客课程,对培养“创客式”人才意义重大。由于创新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活动,“创客式”人才应打下坚实基础,这种基础不仅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也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应开设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静态课程与动态课程等相结合的多样化创客课程。

同时,不仅设置专门的创客课程,还需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贯彻创客理念,注重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多样化。优化当前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与课程教学方式:注重课程素材的时代性、新颖性,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强调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性,引入开源软件、媒体素材、技术工具等,提升专业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和创意灵感;注重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操性和实践性,以活动或项目为导向,师生共同动手操作,让学生以建构的方式学习课程内容,摒弃填鸭式或单向操练教学模式。按照专业和课程要求以及学生个性特色,给学生布置创客任务或创客项目,让学生自己动手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完成,倡导项目学习和体验参与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运用技术工具“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创客式学习方式。注重课程评价范式的改革,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校、行业、企业、学生、教师等多元互评,注重学生的创客式学习过程以及创客式成果的完成。

4.进行“创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研究

本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题承担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客式”人才培养实践,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成果。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客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创客教育,充分利用“校中厂”(湖南产学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环院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及校内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手段与方法,建设了一批科学合理、有机衔接、依次递进的创客课程,并将创客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创客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培养了一批创客先锋。

学院建设“产学研用”经济实体。2008年,学院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湖南产学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环院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15年,为规范学院对外技术服务,整合学院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环保科技产业,更好地实行产学研结合,学院组建了湖南长沙环院天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上述公司作为子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初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具有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及湖南省经信委颁发的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单位资质证书。拥有环评注册工程师、环境监测工持证人员、清洁生产审核师、安全工程师等150余人。目前已把“校中厂”建设成为区域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平台;成为科技企业、文化教育企业和智力资源优势企业的技术应用中心;成为新工艺、新装备的孵化平台;成为学院与企业科研、教学、智力资源互动的中介平台;成为教师、学生产业实践、实习的基地,有效地促进了特色专业的良性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加“校中厂”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项目,积极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检测、环保竣工验收、环境规划等各类技术创新和对外技术服务项目。“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学院发挥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检测等领域的优势,积极参与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湘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规划”等项目,为各级政府推动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企业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于2018年组织了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创客)大赛,大赛经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筛选出的作品在全省及全国创业(创客)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对策与建议(略)


五、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

1. 课题研究主要成果著作《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创客教育”整体推进机制研究》已公开出版发行。已购买此书的高职院校普遍反映对加强高职院校“创客教育”及“创客式”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 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1个;发表相关研究论文6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在中国知网被多次引用和下载;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有效推广了课题研究成果。

(二)成果影响

本课题研究成果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试行、验证,较好地指导了本校的“创客式”人才培养实践,有效应用转化了课题成果,有效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具体成果如下:

学生创客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在全省及全国创业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作品“一种生态葛仙米花浆产品的研制”在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五个作品分别获得该项赛事的省赛二等奖和三等奖;等等。学院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一系列指导、帮助和支持,2018年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四个项目成功孵化了三个项目,又新引进了五个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2015 级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选择创业的人数达到253人,对比2013-2015级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效提升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院的内涵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课题组成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可为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六、改进与完善

1.“创新3.0”“创客”“创客式人才”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其内涵、外延、实现途径还不明确,亟待进一步研究。

2.湖南省高职院校“创客式”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还需进一步深入。

3.课题成果还需进一步提炼总结,需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范围。


七、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宏.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04):101-109.

[2]李万,常静,王敏杰,朱学彦,金爱民.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32(12):1761-1770.

[3]Chris Freeman,1995,“The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No.195-24.

[4]陈道江.经济学的新发展:演化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学海,2004(01):155-161.

[5]Kaye F.A Handbook of The 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1-33.

[6]The European Commission. Open Innovation 2.0-Sustainable Economy & Society-Stability.Jobs.Prosperity[R]. Dublin,Irel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2013.

[7]张枝实,杨茹,陈东毅.基于创新2.0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1(08):68-72.

[8]胡畔.多方面打造国家创新生态系统[N].中国经济时报,2018-05-28 (002).

[9]Chris Anderson.Makers: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M. New YorkCrown Business20126-29.

[10]陈安,林祝亮.职业院校创客教育的价值、现状及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2):25-28.

[11]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12]彭波,邹蓉,贺晓珍.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隐忧及其消解之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8(06):25-30.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短期职业大学和电视大学发展项目报告[Z.198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2000-01-17[2018-08-1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0001/t20000117_162628.html.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20[2018-08-23].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 19288.html.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12-30[2018-09-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112/ t20111230_171564.html.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EB/OL].2012-06-14[2018-09-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 /moe_630/ 201206/t20120614_139702.html.

[18]肖坤,夏伟,卢晓中.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4(03):11-14.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编号:XJKX18A132

课题主持人:白刚 

课题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赵旭红、向昌斌、张俊丽、陈杨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南省实施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以来,高职院校主动对接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落实“1+X”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具全国前列。但湖南省内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所处环境存在较大差别,本文以湘西民族职业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该校与相关合作企业建设的订单班为主要研究平台,认真分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地位职能、权利义务,思考更符合产教融合需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并结合湖南省两类不同基础和实际条件的高职院校,提出符合各自实际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当前,湖南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与“中国制造2025”相对应的“湖南智造”省级产业发展规划已全面提速。未来,湖南将全面推进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打造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推动高新区提质升级,加快培育新型科研机构,建设湖南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多层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高职教育培养更多与产业无缝对接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推进和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推动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部门对产教融合高度重视,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2014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在 2015 年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着重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并设专章提出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工作要求”;湖南省则在《关于深化普通高校校地校企合作的意见》(湘政办发〔20178号),提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共识,强化推进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把高职纳入“双一流”建设范畴,从2018年开始全面启动“一流高职学院、一流专业(群)”建设,旨在打造一批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群)。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目前在产教融合运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诸如政府参与有待加强、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有待提高、体制机制有待创新、评价机制有待改进、制度障碍有待突破等。因此,急需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完善符合湖南省情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以保障其有效运作。

(二)课题界定

1.“双一流”建设。指湖南省在卓越高职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等“十二五”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基本完成立项任务之后,创造性的把高职纳入“双一流”建设范畴,按照《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特色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遴选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群)。

2. 产教融合。指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社会范围内,充分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业、教育内部及之间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

3.运行机制。指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合作过程中职责与权利等行为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相互影响的规律。“运行机制”在组织结构中起引导和制约作用,是组织结构中各利益主体间涉及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相关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影响行为或活动的相关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本课题主要从产教融合办学主体、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产教融合资源投入视角研究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个案研究法,根据高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现状,探究湖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资源转化率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产教融合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符合湖南省实际,推动湖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有效运作的对策。

(二)研究内容

1.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研究。对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解,提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2.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运行对策研究。从坚持教育性原则、注重培养质量原则、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原则出发,提出推动湖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有效运作的对策。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2018年课题立项以后,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与若干合作企业的订单班为主要研究平台,结合兄弟院校、企业、行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利益需要,积极从各方面展开研究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 从20189月开始,湘西职院机电系与东莞中泰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订单班,与浙江衢州金沃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数控技术订单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沟通企业与学校的育人观念和机制,发现产教融合机制中的缺陷和不足,共同研究改进策略。

2. 通过20189月到20197月的在校学习,两个订单班初步掌握了专业知识,为培养职业素养和劳动精神,20199月,模具班30名学生赴东莞中泰模具有限公司、数控班40个同学赴衢州金沃精工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工学交替。在此期间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学校驻厂指导老师按照实际情况提出人才培养改进方案,并在工作中实施。

在四个月的工学交替中,田粤秋、黄凯、田文波等同学表现良好,获得企业高度赞赏,被评为“优秀学员”。同时,校企双方对于现有产教融合运行体系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向有了初步意见。

3. 2019年机电工程系与中船黄埔文冲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焊接专业订单班协议,建设一个中技焊工班,共30人;与广东嘉腾机器人有限公司签订工业机器人专业订单班,连续五年合作建设工业机器人高职班。同年与湖南南长城数字制造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主要进行3D打印方面的产学研工作。该产学研基地建设在湘西高新区,为12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

4. 2020年机电工程系继续拓宽校企合作培养渠道,在继续与中船黄埔文冲有限公司签焊接技术订单班、与广东嘉腾机器人有限公司签订工业机器人订单班的基础上,与武汉海尔智家、惠州比亚迪电子公司合作建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订单班。

通过订单班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来自企业的信息和数据,能够从企业和行业的角度分析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建设方向。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

同时,利用湘西职院2018年开始建设湘西现代职教集团,充分利用湘西州政府力量整合湘西州职教资源的时机,深入分析了政府、职教集团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

由于湘西职院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有其特殊的困难之处,本项目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后期因为研究范围扩大,成果超过预期,结题材料整理的问题,结题时间比原定时间延迟了约1年。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期刊、硕博士论文及专著,了解当前相关研究动态、成果、方法、步骤等。同时,通过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等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博取精华、开拓思路,为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根据研究需要,分类调查湖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运行状况、存在问题等,实地考察部分高职学院产教融合模式,调查其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涉的办学主体、教学质量、资源投资情况等,分析其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特点、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

3.个案研究法。本课题计划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典型个案,研究其产教融合现状和成效。从办学主体、教学质量、资源投入三方面对其运行机制的现状、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推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有效运作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以期指导湖南省类似其他地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开展。


四、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

职业教育“双一流”是湖南省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创举。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在《关于深化普通高校校地校企合作的意见》(湘政办发〔20178号)中提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共识,强化推进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把高职纳入“双一流”建设范畴,从2018年开始全面启动“一流高职学院、一流专业(群)”建设,旨在打造一批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群)。当年遴选建设卓越高职院校16所;引导每所院校重点建设12个专业大类,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一流专业群建设,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

湖南省实施职业教育“双一流”以来,产教融合发展速度很快。全省高职院校主动对接本省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生物、数字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专业布局,新增22 个新专业。在广泛发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上,持续组织申报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并启动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形成了国家、省、市、校四级共同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局面。目前,全省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企业达到 103 家,试点学生数达到 5371 人。2018 年,全省高职院校订单(定向)班级数达 1960 个,订单(定向)学生数为 90993 人,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 35.27%21.98%。全省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芙蓉工匠”培养基地 764个、大师名师工作室 362 个。2018 年,校企合作培养的企业员工中,有 5786 人获“技师”或“高级技师”。

但是湖南省70所高职学院明显分成两大类:长株潭等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和地方性高职院校。两类院校所处地域、办学实力、服务能力相差甚远,因此两类院校必须采用不同的产教融合机制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2.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对策

①确定公平合理的产教融合的权利义务体系。产教融合的实施一般需要有政府、企业、院校、学生等主体参与,其中企业处于最核心的位置。《意见》中指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途径,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政府的职责是法制建设、平台构建和必要的财政投入。这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础。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打造大批熟练技术能手对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进产教融合体系中,一方面应从法制建设入手,推进立法,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律体系,以确保企业在实施产教融合时的利益;一方面应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以“中间人”“仲裁人”的身份牵线并协调校企合作关系。同时,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实力。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权益保护是另一个关键举措。没有建立责权利清晰的产教融合合作体系,企业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比如,企业投入人力物力与职业院校合作“订单班”,但学生在享受了“订单班”的各种福利待遇后拒绝到该企业就业是目前常有的事。在这样的事发生后,学校对学生没有合法的制裁手段,学生一走了之,企业也难以花大量的精力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应由政府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学生共同签订协议,建立责权利清晰的合作体系,有效维护企业权益,才能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

②多渠道做好双师型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应积极合作,共同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应该做好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以双师型标准为导向,指导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二是应做好双师型教师年度培养计划,明确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应落实好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津贴发放等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特殊优待。四是应以“双证书”考核为导向,培养中青年教师掌握专业实践能力,引导教师自觉转型,以企业技术人员技能标准要求自己,尽快掌握专业实践技能。五是应拓宽筹资渠道,分清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各负其责,各尽所能,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双师型队伍经费投入。

③两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对于长株潭等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实力较强,且地处产业中心地带,产教融合的条件较好。模式设计上应以现代学徒制为主,推行短期工学交替、主要目标是为湖南智造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湘西、怀化、永州等地区高职,应对接当地支柱产业,积极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教融合模式上应以落实1+X证书为主,推行长期工学交替,将学生放到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中心实行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主要目标一是培养服务当地支柱产业的技术人才,一是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

④设计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评价机制。产教融合的效果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采用“两线监控、三级管理、四维评价”的评价机制能较好的实现评价目标,具体为:

A.两线监控。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监控第一线是:政府职能部门——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这一条线主要监控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是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第二线是:行业协会——企业——班组(技术人员)——学生,这条线的监控主要是监控学生在企业顶岗期间是否符合行业企业需要,以及其职业素养培养效果。

B.三级管理。三级管理是指:学院(教务处)、系部(企业)、教研室(车间)。其中教务处代表学院行使教育教学宏观管理职责,负责建设全院性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系部与企业开展具体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划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学交替方案;教研室与企业生产车间是落实产教融合的基础,双方根据企业需要和学生知识结构、个人特点安排学生具体的工作岗位,制定培养和考核细则。

C.四维评价。四维评价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及其家长。其中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是考核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其规定的职业技术标准;职业院校则从思想道德、现实表现、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进而确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行业企业则从自身需要出发,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顶岗实习期工作表现等;学生及其家长的考核是针对学生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前景等对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考核成绩。

(二)研究对策(略)


五、成果与影响

()研究成果

1.白刚《“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0年第28

2.白刚《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第 22

3.白刚《产教融合背景下贫困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第23

4.白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外企业家》 2018年第3

5.白刚《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探讨》 《赤子》20188月上旬

6.白刚《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比较研究》《赢未来》2018年第 23

7.白刚《 政府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职能的国际比较和建议》《赢未来》2018年第 22

8.白刚《对职业教育订单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中外企业家》2018年第6

9.白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以湘西职院为例》 《中外企业家》

10.白刚《 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及运行机制探讨》《中外企业家》 2018年第8

11.白刚《产教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举措》《赤子》 20189月中旬

12.白刚《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湘西现代职教集团专业建设初探 》《中外企业家》2018年第 14

13.白刚《职业院校“校中厂”建设探讨——以湘西职院为例》《中外企业家》 2018年第5

14.研究报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 20219月完成

()成果影响(略)


六、改进与完善

1.在本课题研究中,由于采取的分析样本不足,覆盖面不够,所提出的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未来将继续在校企合作的角度扩大覆盖面,深入研究企业的利益诉求,提出更符合企业要求的运行机制改进措施;

2.政府的参与度不足是国内产教融合的硬伤,本课题对政府相关政策的研究尚不多,难以提出政府参与的可行性措施。未来将思考从湘西现在职教集团建设的角度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3.本课题主持人和参与人员水平有限,也是成果虽多但是档次不高的原因,未来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1-43.

[2]苏东海,杨彦如.产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43):54-55.

[3]贺星岳.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61-65.

[4]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国务院办公厅.2017,12.

[5] 胡支江.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贵州民族报.2018,5.

[6]管培俊.产教融合-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路径[J].中国教育报.2018,1.

[7]毛文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天津职业师范大学学报. 2015,12.

[8]杨如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城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6,3.

[9]鲁闻鸣.我国政府在职业培训中的角色和职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11.

[10]赵学瑶.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5,10.

[11] 张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分析以及经验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11.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编号:XJKX18A129


课题主持人:温宇  

课题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彭跃湘、彭湘华、张莲芳、黎永祥、段蓉蓉、彭波


基于“数据、目标、绩效”三要素的高职院校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略)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1.职业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建设质量强国。新的历史方位下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即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时代。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职业教育永恒研究的主题。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与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突出特征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需求、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职业教育教育质量还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成效的主要方面,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设内部保证体系。

3.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不足。职业学校是落实现代化建设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面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职业院校必须牢把质量关,构建科学、合理、适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2015年国家开始推行质量保证体系以来,很多学校仓促上马,忙于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还有的学校甚至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演变成迎评促建,制造庞大的平台系统,目的异化为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复核,成效不显著。

(二)课题界定

1. 职业院校。本课题研究的职业院校,仅针对从事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不包括培训机构,成人中专等。本课题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职业教育质量。质量是不断发展的综合性概念。质量问题涉及职业教育所有的主要职教师、学生、课程、专业、实习实训等。本课题研究的职业教育质量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是多样化的质量观,与教育价值观、人才观紧密相连。

3.质量保证体系。指建立在职业院校质量保障活动和质量保证基础之上的,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经验,立足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自身特色,基于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从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培养的目标入手,以数据为基础,以质量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考核为手段,构建“数据、目标、绩效”三要素的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层面,在专业、课程层面,教师和学生层面分别制定出目标链和标准链,辅以行政考核手段,构建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模型,形成质量文化,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二)研究内容

1.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目标,标准研究。总结国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总结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对照学校目前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质量保障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情况及问题。

2.高职院校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构建。明确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要素。建立学校、教师、专业群(专业)、课程、学生各层面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层面,专业、课程层面,教师、学生层面建立目标链和标准链,依托数据平台,构建基于质量提升的质量螺旋上升模型,结合之前的理论成果,用于质量改革实践。

3.高职院校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及完善。构建由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组成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保障、服务支持、监督控制系统。建立以行政管理绩效考核、教师绩效考核、专业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统揽学校、教师、专业、课程、学生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8.06-2018.09):收集分析国内外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参考文献,了解国内外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查询有关数据,研究质量保障机制的理论基础,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实施研究(2018.09-2020.05):一是明确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细化课题组成员分工及任务。二是研究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设计方案,提取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分三年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构建相关的目标链和标准链,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以质量保障机制为抓手,在学校全面推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三是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整优化学校质量保证体系,总结经验。

总结结题阶段(2020.05-2021.06):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收集完善有关课题佐证资料,做好课题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做系统的整理归纳摘要与分析。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予以探讨或竖屏综合或粘树。栽树。通过文献分析来获得国内外关于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现状。

2)调查研究法。分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个层面。调查样本的选择将严格遵循样本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原则,对于数据处理,将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工具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率描述相关性。和显着性差异分析了解构建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具体情况,提炼观点、寻求规律。

3)比较研究法。立足学校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借鉴国内外同类调查研究经验高效开展工作。

4)行动研究法。基于学校质量改进与提升工作的需要,本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解决学校质量评价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进问题。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技术路线,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价方法。

以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背景分析为研究起点,以职业院校质量保证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质量保证的现状特点和问题为研究反思,以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经验与优势为研究借鉴,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发展性特点,达到构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目标。课题研究选题可行、研究方法可行、研究条件可行。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果与分析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湘教通〔2016290号)等文件精神,学校于2016年开始启动并扎实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探索常态化、制度化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责任。当前,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日益浓厚,质量意识持续增强,各项事业呈现出持续向好向上的发展态势。

1)打造“两链”,夯实诊改基础

①明确“目标链”。中共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学校将始终“植根机械装备制造业,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办学定位,创卓越、争一流,实现内涵发展、国际水准、层次提升。在对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深入学习,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充分调研,对学校的综合实力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配套制定了专业(群)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成长成才规划等专项规划15个,二级学院(部、中心)规划11个,专业建设规划42个,每位教师制定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生制定了成长成才规划,形成了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学校每年以党政工作要点形式,执行规划年度任务、下发质量目标任务表,层层分解落实任务与责任,实现规划的落地实施。

= 2 \* GB3形成“标准链”。依据规划目标,建立、优化完善各层面建设标准,形成“标准链”。学校层面,修订完善了21个部门、11个二级学院(部、中心)的部门职责和203个岗位工作标准,规范了268个工作流程,明晰了质量要求,力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专业层面,修订完善了42个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设计标准以及技能抽查标准,保障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高水平;课程层面,修订完善了《课程建设标准》《课程考核办法》,形成234门核心课课程标准;教师层面,将全体任课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双师双能型三类进行考核,以能力为导向,构建能力导向的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评价标准、教师职业成长标准、教师岗位发展标准等323项标准;五是学生层面,根据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从学生品德操行、学业成绩、创新创业和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明确了学生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和“三好学生”“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等评选标准。

2)改进诊改体系,形成诊改“螺旋”

通过“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诊断-创新-改进”的不断循环,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逐层建立质量改进螺旋,全面推进诊改。

①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和质量目标任务分解表,层层落实到责任主体。党政办、督导室对全年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年度任务总结,并依据最新形势对下年度目标任务进行科学设计。各部门、二级学院从年度计划目标达成度、质量目标数据完成情况、岗位履职和履职质量、标准执行和标准质量、制度执行和制度质量等方面开展自我诊改,撰写本部门质量诊改年度报告,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以校本数据中心平台为支撑,全方位监测学校工作状态,依据相关标准对照目标任务进行诊断,学校各部门依据平台数据和事实完成自我诊断报告,制定改进措施。

= 2 \* GB3专业(群)层面。依据学校专业群建设规划,细化各专业群建设规划目标及任务,制定年度工作任务分解与进度安排表,将年度建设任务落实到各二级学院。各专业群根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和相关标准,依托校本数据中心平台,从10个维度设定质量控制点39个,并进行实时监控与诊改,建立每三年为一诊改周期的“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形成专业群层面常态化自主诊改运行机制。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和专业群建设规划,对专业进行了调整。三年来,撤销了9个专业,新增了12个专业,调整组建6个专业群,先进装备制造技术群等3个专业群于2018年被认定为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

= 3 \* GB3课程层面。依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细化课程建设目标及任务,制定年度工作任务分解与进度安排表,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各院部。制定重点建设专业群核心课程、支撑专业群核心课程分层分级建设标准,制定资源库建设方案,制定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建设标准。立项120门校级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对符合条件的21门网络课程予以验收,并推荐7门优秀网络课程通过超星平台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对不符合标准的69门网络课程提出暂缓通过验收结论及修改意见,及时引导教师进行诊改。

实施课堂革命。一是教材形式多样化、立体化。鼓励教师制作“工作手册式”“说明书式”“活页式”教材,形成颗粒化的教学内容,相关学习资料、视频内容都以项目的形式立即呈现,学生获取知识点的能力极大提升。二是教学方法现代化,趣味化。利用学校自建的教学资源平台和超星泛雅平台,运用翻转课堂,在网络教学平台基础上融入教学资源库建设、视频直播点播、课堂教学监测、诊改数据服务等功能,汇聚师生课前、课中、课后各类教学、学习行为的过程数据,解决教学过程不透明、课外学习难互动等问题,实现课程教学信息实时采集、教学资源完全共享。从10个维度26个质量控制点实时监测、分析课程建设状态,建立每学期实时诊改的“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形成课程层面常态化自主诊改运行机制。

= 4 \* GB3教师层面。依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细化建设目标及任务,并落实到各院、部。根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及相关标准,从3个方面15个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诊改。以教师发展标准为依据,建成教师自我定位、发展规划、诊断改进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平台。同时创新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岗位聘任等激励机制,分岗评聘、个性化培养,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一师一企计划,构建项目式教学团队,结构化教学团队,鼓励教师深入装备制造领先企业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校企双师深度参与专业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紧密型的双师结构群体。

教师发展诊改全面铺开,学校462名专任教师依据教师发展标准,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业绩、社会服务四个层面,进行实时诊改。通过诊改,教师明确自身发展目标与标准,能主动进行自我发展规划,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了教师全面成长发展。每年为一小诊改周期,三年一大诊改周期的教师层面“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及常态化自主诊改运行机制全面建立。

= 5 \* GB3学生层面。根据学校学生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总体要求,认真做好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规划工作,组织学生填写成长成才规划表,记录自己成长轨迹。建立以1学年为诊改小周期,3学年为诊改大周期的学生发展“8”字螺旋;依托校本数据中心平台进行分析,对周期内学生成长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诊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改进,形成学生学年诊改报告,完成学生小周期的诊改运行。

3)打造引擎驱动,确保诊改运行

= 1 \* GB3形成主体多元的诊改格局。一是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组成的诊改“智库”,对学校的质量改进螺旋实施时的关键环节进行评估、测量、鉴定、仲裁;负责审定各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考核评价结果、质量报告等并拥有否决权。二是成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领导小组。成立质量管理中心,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管理与推进学校诊改工作,编制学校年度质量报告。三是设立各层面工作小组,负责各层级诊改工作的制度设计、工作计划和推进,形成各层面的诊改报告。

= 2 \* GB3加强调查、督导、考核。一是与行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共建“理事会”,建立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联动机制,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紧跟市场,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调查报告,确保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紧跟产业发展最新态势,三年来形成调查报告200余份。二是制定学校卓越绩效考核办法、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二级学院考核方案,“年初分任务,月初报计划,月末看执行,年末看效果”,年底落实部门、个人、中层干部等各级各类考核,促进了内生动力,提高了管理效能。三是成立由党政办、教务处、人事处、纪检监察处、督导室等5大核心部门组成的学校绩效考核办公室,打造诊断与改进“大督导”格局。按照线上线下、月度重点工作检查、重点项目与日常工作督导、行政督查与教学检查、作风建设检查、审计监察等监控模式,全方位进行质量监控,确保诊改工作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时时有督查考核,确保学校诊改工作目标圆满完成。发布督导通报25期、调查报告12期、督查通报7期、学生反馈诊改任务书9800余份、听评课4000余节次,有效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 3 \* GB3营造“工”字特色卓越质量文化。一是以学校《章程》为统领,以理事会为抓手,全面清理制度文件,形成具体诊改特色的制度体系,营造制度文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有力推进了学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学校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二是营造“大工业”文化氛围,将工业文化优秀元素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嵌入式”方式,将工业元素融入管理及服务类专业,将管理服务的元素融入到工科专业。三是形成“学生人人成才”“教师人人增值”的人才观。让师生了解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愿景,产业前沿技术和专业建设发展动态,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建成“互相补台、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主流文化,形成“教师主体”的组织价值观和“贡献导向”的个人价值观,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四是打造匠心文化,工匠精神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体系、进职业岗位,融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全过程。匠心文化进三室(实训室、教室、大师工作室),进学院建筑、道路和文化。五是引导师生依托“云物大智”,形成“全面覆盖、数据客观、诊断即时、成效可视”的诊改文化,实现管理科学、资源共享、精准服务,提升教学质量。

4)建设数据平台,形成智慧教育新生态

= 1 \* GB3建成“数字化校园”。双万兆到核心、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物联网全覆盖的校园网初步建成,主要信息资源全数字化,教务、学工、人事、科研、资产等业务子系统全互通,基本实现“智慧管理”,打造“智慧学习”体系,改革信息化教学方法,形成校园智慧教育新生态。

= 2 \* GB3支撑专业升级换代。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促进信息化与专业建设结合,升级传统专业,催生新兴专业。打造校本数据中心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数据伴随式采集,专业、课程、教师等层面的数据支持、监测分析等功能。以周报、月报、学期报、年报等形式生成数据分析报告,运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进行“问诊”和纠偏,实现螺旋式持续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 3 \* GB3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改善信息化教学条件,充实海量学习资源,推进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二)对策与建议(略)


五、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基于“数据、目标、绩效”三要素的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2.主要研究成果(14)

12020年获国家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优秀案例

2)论文《基于“数据、目标、绩效”三要素的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温宇、发表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3)专利、软件著作权(7)

A.一种组合式人才培养质量看板

B.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系统

C.一种用于校企合作优选的组合式分析板

D.校企合作匹配度分析系统

E.校企合作优选模型分析评估系统

F.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平台

G.SPOC教学模型模拟实验系统

4)应用成果(5项)

A.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

B.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断与改进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C.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方案;

D.《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断与改进工作考核办法》

E.《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

(二)社会反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诊断与改进成效显著,多次在湖南省教育厅、机械行指委、省外高职院校做经验交流。当前,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日益浓厚,质量意识持续增强,各项事业呈现出持续向好向上的发展态势。学校各项质量指标持续上升。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呼应的目标链和标准链,构建并运行了五层面“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达成了质量诊改“有效”的总体目标,在2019年的湖南省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省级复核中,我校被授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有效”评级。建立了校级质量年报制度,近五年连续发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20172018年连续获湖南省质量年报合规性评价A类,在湖南省“教学资源20强”“服务贡献20强”中稳居第一方阵,成为湖南省2018年唯一入围全国“国际影响力50”强(备选)的高职院校。学校被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先进装备制造”等3个专业群入选“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6个专业被推荐为国家骨干专业;2017年、2018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全国职业教育三大赛(奖)总成绩在湖南高职院校稳居三强,入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高职50强,专业技能抽查、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双双破百。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其中本省就业率近80%,企业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95%以上。


六、改进与完善

1.不断丰富“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的核心内涵,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

2.要按照课题研发的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推进模式,持续完成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平台建设。

3.积极应用推广本研究成果,总结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七、主要参考文献:

[3] 方菲菲.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7 (2):P17-18.

[4] 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5]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3

[6] 王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 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8] 郭广军,王明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4.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编号:XJKX18A154

课题负责人:朱先明

课题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主要成员:肖亚红、张凡、刘平


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

和应用的实践研究


摘要:汽车机电维修竞赛涉及到了整车的各个系统,是一个成熟的赛项。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能竞赛资源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借助技能大赛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时代主题之一。课题组初步总结提炼了导致我国高校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率低的因素,分析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途径、建议和想法。通过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研究,总结出竞赛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竞赛标准向考核标准转化、竞赛训练方法向实训教学方法转化的途径,并进行反思与改进。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等37部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教职成函〔20184号的通知,总则中明确提出: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在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出“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通过技能竞赛的选手走向岗位后技术成长速度快,提升空间高,成为企业的技术能手。汽车机电维修竞赛项目自2007年开赛以来,竞赛操作项目涉及到了整车的各个系统,是一个成熟的赛项。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是借助技能大赛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时代主题,我们提出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界定

1.汽车机电维修。指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赛项,竞赛内容有车辆维护、机械拆装、故障诊断。

2.资源成果。指通过技能竞赛成长的管理方法、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评分标准、项目案例、工单、新技术、技术资料等。

3.转化。指把汽车机电维修赛项资源成果转化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

本课题旨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对汽车机电维修赛项资源成果转化到教学资源的方法、途径、对策进行实践研究,遵循“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理念,属于应用研究。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探究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的方法、途径、对策,构建完善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的模式,增强参研人员技能竞赛资源成果的转化能力。改善我省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的管理,提高我省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的水平。

(二)研究内容

1.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研究。竞赛标准来源于企业实施的质量标准,由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研究怎样收集与归类汽车机电维修赛项历年以来的资源成果转化到汽车维护、拆装、检测、诊断实训等教学资源和应用。

2.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研究。竞赛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中的案例,研究怎样将历年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的市、省、国赛竞赛试题和备赛训练的试题、工单、思路等转化到汽车维护、拆装、检测、诊断实训校本教材和毕业设计的方法。

3.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训练方法向实训教学方法转化的研究。一套完整的竞赛训练方法具有事半攻倍的效果,研究怎样将竞赛训练中科学的方法,反复指导以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才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才是赢家的理念转化成实训教学方法的途径。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大体分为自主研究和专题系统研究两个阶段。立项前为课题自主研究阶段,课题主持人和相关研究人员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爱好,已开始对本课题相关问题进行前期研究,为课题的形成、立项和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立项后,进入专题系统研究,组建课题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开题论证,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及阶段性研究任务;大量分析、整理相关文献,剖析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清研究的不足;开展专题深入研究,逐步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综合研究,形成系统的专题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国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的现状,收集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对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的建议和意见。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根据现有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的实际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创新,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4.行动研究法。通过基于汽车机电维修赛项资源成果转化的研究,发现、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强化“以赛促教”的思想,引导一线管理人员和教师将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工作与课题的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四、结论与对策

(一)果与分析

1.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问卷分析

1)问卷调查对象分析

①调查中汽车机电维修技师占17.65%,其中33.33%有参赛经历,100%的技师认为通过技能竞赛掌握的专业知识对现在的工作有促进作用,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有意义。

②调查中汽车机电维修专任教师占7.56%100%的被问卷教师都有技能竞赛指导或参赛经验,且都尝试过把技能竞赛的资源成果转化和应用到教学当中,说明本课题研究来源于实际。

③调查中汽车机电维修专业学生占68.07%,其中12.35%有参赛经历,90%的学生认为通过技能竞赛掌握的专业知识对现在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④本问卷面向社会发布,有6.72%的其他人员参与,有利于吸收校内外汽车行业管理层与服务售后技师为本问卷提供数据。

⑤汽车机电维修专业学生占主要被调查对象,与本课题开展研究的目标,即提高教学质量不谋而合,符号本课题要解决问题的实际对象。

2)导致我国高校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率低的因素分析

①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者汽车机电维修专任教师进行分类统计。77.78%的教师认为最主要因素是:完赛后,团队分离,解散,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需要具备技能竞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选手共同完成,技能竞赛成长了教师,培养了选手,资源成果未固化。

②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受益者汽车机电维修专业学生进行分类统计。62.96%的学生认为最主要因素是:转化场地的欠缺,现有教学场地达不到竞赛标准,本问卷中学生数据占主要,充份说明目前技能竞赛的现状,技能竞赛促进了专业的改革,但培养和锻炼的只是部分学生。

③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培养典型汽车机电维修技师进行分类统计。57.14%的技师认为最主要因素是:转化设备的欠缺,现有教学设备与竞赛设备不一致,即使有设备参赛的学校,竞赛设备只1套的现象普遍存在,仅仅用于技能竞赛训练,未用于课堂教学。导致以行业为引导,源于企业案例的技能知识,操作标准、新技术、新方法不能面向所有学生施教。

3)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途径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竞赛标准向考核标准转化。竞赛标准来源于企业实施的质量标准,由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收集与归类汽车机电维修赛项历年以来的竞赛标准、评分细则,转化到汽车维护、拆装、检测、诊断实训的考核标准。

②竞赛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竞赛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中的案例,将历年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的市、省、国赛竞赛试题和备赛训练的试题、案例、工单、思路等转化到汽车维护、拆装、检测、诊断实训校本教材和毕业设计。

③竞赛训练方法向实训教学方法转化。一套完整的竞赛训练方法具有事半攻倍的效果,将竞赛训练中科学的方法,反复指导以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才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才是赢家的理念转化成实训教学方法。

4)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的实践研究

①《汽车维护与修理》,每年出版增刊,主要内容为:竞赛规程、评分细则、工单解析、赛事分析、专业知识剖析等。版面彩印,内容丰富,是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公开发行的专题刊物。

②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官网(http://www.camra.org.cn/),有大赛专题栏目,并且保留往届赛事专题。可以下载竞赛车型与设备技术资料,赛事答疑,竞赛工单,以及往届参赛选手竞赛视频,是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公开的专题官网。

以上是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国赛资源转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然而对于市赛与省赛的资源也是转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市赛与省赛中,竞赛内容与案例同样由专家学者制定,案例由当地4S店技术总监提供,同样有转化的价值和意义。

2.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研究

1)竞赛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研究

①发动机拆装子项目竞赛内容向《发动机拆装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转化。历年竞赛发动机拆装子项目分别为:气缸盖拆装与气缸筒磨损测量、活塞连杆组拆装与气缸筒磨损、配气正时拆装与测量、曲轴拆装与测量、气门拆装与测量。将国赛成熟的发动机拆装子项目转化到《发动机拆装实训》课程中,借鉴国赛拆装作业步骤,规范学生操作流程,夯实机械测量的基本功。

②故障诊断子项目竞赛内容向《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转化。故障诊断子项目先后设置考核点为:CAN总线与点火初级电路、凸轮轴位置传感器与前大灯、喷油器性能与左后门窗电路、曲轴位置传感器与倒车灯电路、起动机控制电路与行李箱盖释放控制电路、VVT,电子制动模块不通信与ABS亮灯故障、ECM不通信与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电磁阀、空调压缩机控制电路、发动机控制点火电路与点火线圈电路等。考核点涉及发动机电控、HVACABS、车身照明、车身舒适、总车数据通信。考核点来自于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是学生以后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至《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实训》课程中,有利于构建精诊断思路。

③车辆维护与车轮定位子项目竞赛内容向《汽车维护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转化。车辆维护子项目主要以4万公里维护作业为核心,并且包括空调性能的检查,车轮定位主要包括车轮定位仪的使用与测量数据分析。把车辆维护与车轮定位子项目进行分解成小任务,转化《汽车维护实训》课程中,提高学生善维护的基本技能。

2)竞赛标准向考核标准转化的研究

①评分细则向技能考核细则转化。赛后组委会公开竞赛评分细则,既可以把国赛评分细则用作技能考核细则;同时将评分细则中工量具的使用规范、测量规范、6S素养转化至其他作业项目中,是提高汽车技师人才“工匠精神”的首选途径。

②竞赛答疑向教学规范的转化。赛前组委会根据各参赛队伍在备赛过程的凝问进行解答,答疑围绕技术难点与最新参数规格等展开,充分体现出竞赛由行业引领的优势,表现为技术分析前沿化,规范作业标准化。竞赛答疑也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答的疑点,所以转化到教学中,意义颇深。

3)竞赛训练方法向实训教学方法转化的研究

①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国赛选手对各技能点反复做,并有指导教师指点,一方面提高了技能,另一方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将竞赛训练方法转化到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实训课堂教学模式。避免传统分组实训的弊端,多设置实训工位,多任务同时进行,严把考核关,由认知到掌握,并由个别掌握到全面掌握,达成教学目标。

②工单的转化使用,国赛工单由行业专家制定,经过反复修订,各子项目配有空白工单,完全可以转化到实训教学中,同时对国赛的考核点,公布了赛题工单,转化到实训教学中有利于工单评价的细化、内容的精确以及答案的严谨。对于故障诊断子项目,国赛采用提示性工单:包括前期准备、安全检查、仪器连接、故障现象确认、故障代码检查、读取数据流和清除故障码、确定故障范围、基本检查、部件测试、电路测量、故障部件确认和排除、维修结果确认、现场恢复。提示性工单有利于引导学生完成故障排除与诊断思路的构建。

(二)对策与建议

1.技能竞赛应课程化,即把教学课程体系对接技能竞赛内容,竞赛专家由行业引领,竞赛贴近行业实际,实现赛什么就教什么,多趋向于社会化;提供丰富资源,资源转化后多实践才是关键,多实践对以后上岗非常有帮助;多举办技能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将竞赛经验和成果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实现以赛促教;竞赛的开展锻炼了部分老师和学生,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并没有收益很多,采取轮岗轮训的方式,将比赛的方法转到平时的课堂上;应将竞赛的精神,竞赛的宗旨,竞赛的要求,竞赛对选手的修养等总结提练,在教师中推广。

3.将历年竞赛项目转化成教学实操项目,讲解其中的标准要求,按竞赛标准来教学;在普通班的学习只有基础没有实质的提升,急迫需要转化;在学校多举行校级竞赛,竞赛资源的成果让非参赛学员也能学到,提高受益面;竞赛的资源有利于促进教学更具专业性;竞赛资源应该与教学资源平常化,实现竞赛人员与不参赛人员都能达到同样的专业技能。


五、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的实践研究》。

2.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篇,有效推广了课题研究成果。全部注明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成果,课题编号: XJKX18A154

[1]朱先明.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问卷分析[J].智富时代,2018(12):173.

[2]朱先明,肖亚红,张凡,刘平.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资源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的实践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19.

(二)成果影响

本课题研究成果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试行、验证,较好地指导了本校的“汽车机电维修”项目竞赛指导与实践,有效应用转化了课题成果,有效提升了竞赛的指导水平。

1.课题主持人朱先明指导张正午同学参加201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机电维修项目获“二等奖”。

2.课题组成员肖亚红指导易帅琦同学参加201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机电维修项目获“二等奖”。

3.课题组朱先明、肖亚红个人参加201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比赛获“二等奖”。

4.课题组成员肖亚红指导易帅琦同学参加2019年株洲市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机电维修项目获“一等奖”第1名。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课题组成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可为各竞赛项目进行资源转化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六、改进与完善

通过对汽车机电维修竞赛资源进行转化和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与竞赛设备的应用率,拓宽竞赛选手选拔面,增进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在实践中,依托课题进行研究,使课题目标定位正确,研究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定制了数据流分析课程,构建了“3D”系列微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但仍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竞赛资源转化的主体为竞赛选手和指导老师,但推广使用时是广大教师,应建立转化资源的培训认证机制,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考核认证环节再进入教学应用环节,保证资源的应用效果。

2.竞赛资源转化的成果固化成教材有助于提高指导教师积极性,是教学与科研有效衔接的途径之一。应建立竞赛资源转化保障机制,避免指导教师强教学轻教改,成果固化成教材也是保障指导教师成果权益的重要手段。

3.竞赛资源转化的应用平台拓展,包括教学平台,交流平台等。有益于持续改进和提高竞赛资源转化的效果,通过平台进行教学,创新定制课程,校内用户与校外用户相结合,O2O教学模式推广和应用。


七、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37部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的通知[EBOL]201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2011,1.

[3]中国就业网.对接世赛标准 转化教学成果——人社部启动技工院校对接世界技能大赛专业课程改革工作. [EBOL]2016,3.

[4]山东交职院与全国专家讨论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模式 [EBOL]2017,8.

[5]顾明华,袁荣高.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的实践研究——以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9):26-27.

[6]刘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以高职组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26(05):44-47.

[7]郑兴东,丁增稳,曹方林,赵春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探索和实践——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4-29.

[8]胡锦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实践研究[J].机电技术,2017,6.

[9]陈艺.贸易类职业技能竞赛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应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41-42.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编号:XJKX18A122

课题主持人:陈安琪

课题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周硕、张钰苓、杨振兴、蒋永其、肖薏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充分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深入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新契机和新挑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打造高素质的教育宣传队伍,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渠道;创新教育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线上线下互动;深化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化与外化融合;发展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学生日常教育,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等,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后,通过完善新媒体监管与激励机制,创建安全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保障。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多元化思潮和不良信息通过新媒体大肆传播,大学生几乎都在使用新媒体接收和传播信息,由于自身政治辨别力弱,极易受到消极思想甚至是反动思想的影响。从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来看,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国家观、人民观、历史观等,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承担了这样的历史使命。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如何精准把握大学生自身思想、生活和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二)课题界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新媒体: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高职大学生:是技术娴熟,理论够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工匠精神,能够沉下心来,精益求精的发挥其技术技能。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打造高素质的教育宣传队伍、创新教育载体、深化社会实践、发展校园文化、加强学生日常教育,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通过完善校园新媒体监管与激励机制,创建安全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坚强保障。

(二)研究内容

1.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分析。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全方位调研:从新媒体视角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调研,重点考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认同的程度,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调查,及时分析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程度的转变情况。

多角度分析:在调研的基础上抓住大学生思想、心理发展新规律,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及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其问题及症结,探询方法对策。

新体系构建:建立实用性强的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体系。反复校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方法和保障激励机制的方案,不断搜集反馈信息,调整完善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体系,同时辅以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以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总结性报告:进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体系和保障激励机制创新方案实施的评估,聘请专家检查实效,讨论和形成研究报告意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网上数据库和查阅图书馆文献的方法来搜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文献,在论文、著作、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在参考和借鉴已有的价值观培育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践行情况。通过对大学生的认知现状、认知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以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并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提出的,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情况,涉及到传播学、文化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所以又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研究需要综合运用了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分析。

4.比较研究法。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新媒体的发展确实为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新的思路,但它也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教育虽然形式上有些老化,但不得不说,它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因此,通过二者优势与不足的比较,取长补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更大成效。

四、结论与对策

(一)调查了解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1.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调查中,有75.5%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其中还有25.5%的大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50.0%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不全面。也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大约1.0%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具体内容,说明大学生对其具体内容大多数有着正确的认知和高度的认同。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认同感。调查中,有77.7%的大学生都认为价值观的培育有意义,其中45.8%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31.9%的大学生认为比较有意义,仅有4.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意义。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大学生逐渐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在“您同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种说法吗?”的调查中,选择“十分同意”“基本同意”的大学生有86.8%,仅有8.8%的大学生表示不认同。根据调查可以得出,伴随着不断展开的培育工作,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普遍已得到正确树立,大学生普遍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高贵品质以及积极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在“在公民个人层面价值观中,您对‘诚信’‘友善’是公民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品质这种说法认同吗?”的调查中,选择“非常认同”的有38.3%,选择“一般认同”的有50.1%,还有11.6%的大学生态度不明确,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诚信友善的品质。

3.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您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有信心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其中,73.0%的大学生认为能实现国家的理想可以实现,18.7%的大学生选择了不能实现,只有9.3%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关心。可见,大学生在对于国家的发展方面较为关心,而且基本上是能够认同国家发展的目标。

4.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您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认同?”的调查中,选择“认同”和“基本认同”的大学生有89.1%,仅有4.3%的大学生对于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持否定态度。高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民族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不断的激励广大师生,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毕业生,他们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是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

5.培育载体的重视不够,线上与线下脱离。我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也已经通过建立价值观宣传网站,价值观培育微信平台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和实践,但忽略了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与互补,使二者相脱离,线上培育模式缺乏对优良传统的借鉴和继承,也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线上与线下相脱离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和目的。

6.培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内化与外化脱节。尽管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并就培育方法已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的成效还是不够满意。有的高校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过分注重工作宣传,忽略了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高。还有部分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忽视了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却不能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外化脱节。

7.培育主客体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不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目前高校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也都以对大学生下达通知为主,其价值观培育的作用不能发挥。新媒体具有高度开放性、自主性、共享性等特征,大学生又对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使其不负责任的转载、评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行为失范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对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价值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探索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1.提升新媒体素养,打造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队伍。一是提升教育者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提升综合知识素养,加强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用敏锐的嗅觉捕捉当前的热点问题,并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扩充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要通过参加网络技术知识培训,尽快掌握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成长、就业等问题,及时进行引导,通过网络对话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互动;把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引入到教学中来,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二是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合理有效利用手机媒体,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媒介素养。如高校可定期开展新媒体理论知识讲座、开设新媒体应用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理论素养;由辅导员定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系列主题班会,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建立更多的微信公众平台、采用线上线下互动的灵活方式,把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践活动信息等内容发布到网上,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引导大学生用手机辅助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创新教育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线上线下互动。一是融入“微课”教学,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时事热点制作微课。二是开设动漫课堂,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式。互联网上有题目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动漫视频,把习近平总书记设计成为一个动漫人物,以他的经历来讲述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增进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三是推广“慕课”课堂,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空间。高校可以整合师资资源,研发一批经典课程。比如“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研发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共享课程,来自不同高校的不同老师分别担任自己最擅长的单元板块,每一个视频都非常精致。这样,大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3.深化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化与外化融合。一是指导大学生创作“微作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落小。实践教学中,教师选择跟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指导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自主参与设计制作微视频、微电影,并把优秀的微视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大学生的实践案例讲授理念知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二是引导大学生进行“微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落细。微实践依托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进行,活动的全过程都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体对相关资料、素材进行查阅、收集,同时也要做好活动的策划和宣传工作。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三是倡导大学生进行“微创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落实。高校可利用校园网络媒介,开展“创客”教育宣传,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设想,鼓励大学生将这些创业设想付诸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微创业”实践的机会,比如要求大学生运用微信、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实践,并安排相应的教师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大学生投入的资金较少,有又专业教师的技术知识,很多学生都能获得微创业带来的成就感,为其毕业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发展校园网络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一是吸收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传统美德。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比如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公开课,大学生可以不限时空随时进行学习,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教育的效果。可以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根据当前的热点问题发表评论,大学生可以在评论中自觉的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从而巩固教学的成果。还可以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比如在班团建设中,可以开展以传统文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运用新媒体全程跟踪,并把优秀的作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扩大教育的影响力。在党员、学生干部的培养中,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考核,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原创作品,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引进企业文化,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高校要联合企业,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创设校企交流合作的信息平台,从而实现高校、企业的信息共享。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受到企业优秀文化的感染,培养其的职业素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运营流程通过网络直观展现,开发虚拟流程、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网络资源,并辅助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三是弘扬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高校可以开通红色专题网站,设置不同的板块,比如“理论学习”“热点聚焦”“党建频道”“视听欣赏”等,使大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解红色文化的内涵。通过微信、微博、QQ、论坛等方式,围绕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论辩。还可以把红色文化融入于大学生党团建设。组织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个主题,选择时事热点举行“微党课”比赛,增强大学生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情感上自发认同,行为上自觉践行。

5.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一是创新党员教育工作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对新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要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把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时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组织各种诚信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更灵活的诚信教育形式。比如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开展诚信活动月、以诚信为主题的短视频大赛、演讲比赛、大学生诚信之星评选等,以丰富的形式、鲜明的主题,创意的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三是建设优良学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为班风、学风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在这个平台上,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录制精品网络课程,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交流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学习的感悟,教师也可以在线为学生解答学习出现的问题。这样,这个平台不仅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渠道,也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的渠道,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融洽。四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要主动运用网络,充分利用校园网、博客和微信等提供的网络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创设掌上心理咨询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服务,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送一大批积极向上,能够传达正能量的高校原创网络文化作品,使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与影响,精神得到提升。

(三)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全员育人、协调一致的组织保障。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设由学校领导、学校各有关部门、学生团体三级组织构成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小组”,统筹负责高校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教师必须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应当成为道德品行的楷模榜样,专业课教师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融入课堂教育的各个方面,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大学生理性的接受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以及教务处要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日常教育方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造条件;学校宣传部门、校报、广播站要通过舆论来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二是建立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的队伍保障。高校要选拔一批精通新媒体技术的专业教师,承担起网络宣传任务,宣传网络法律法规。对学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微博、学校贴吧要进行严格的监控,自觉屏蔽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偏激言论、把这些信息过滤之后再交给学生进行阅读。同时,要根据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推送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闻资讯,起到正面的教育引导作用。这支队伍不要仅仅局限于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可以发展高校优秀的学生干部、大学生党员,这样不仅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更全面的监控,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被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从思想上接受,并积极引导和扩散。三是健全新媒体监管,提供和谐向上的环境保障。在网络注册时,认真审核,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违法现现象。对于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过滤,加强监管力度,对网络群体事件要做出灵敏的反应,并快速处理,防止网络失控现象发生。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建设校园网监察机制,成立网络监察小组,对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健康,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信息及时屏蔽删除,排除一切有可能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

2.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机制构建。主要应包含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两个方面:第一,过程评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学校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处、教务处等多部门综合统筹、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学校各部门的科学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条块结合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从学校主管部门入手,全方位评价各个部门的教育指标。第二,效果评价。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效果,改变传统文化建设的非科学模式,形成系统化的实践视角。具体效果评价应当包括:是否充分发挥BBS、网络日志、即时通讯、微博微信等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功能,是否建立了虚拟德育与现实德育结合,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与新媒体结合的立体德育模式,是否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外,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发展,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不断变动的大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紧紧围绕目标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整个培育和践行体系,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不断发展。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激励机制构建。以奖励等正激励手段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一方面,个人品德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动力,而奖励制度会使受奖者得到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对个人的道德行为起到鼓励、支持和强化的推进吸引作用,能促使大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塑造出个人高尚的品质。另一方面,奖励措施其实是对个人行为所做出的社会性、组织性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是由社会组织具有共同社会价值观的结果,得到了这种肯定,会对身边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不断散发出自身的正能量。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高校可以通过设置专项奖学金以及增加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等,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以惩罚等负激励手段约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二者有着不同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对于一些不配合管理制度,纪律意识薄弱,甚至是与规定背道而驰、与大家期望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如果不利用负激励手段进行约束,势必会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停滞甚至是倒退。利用负激励手段进行约束,对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关注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处理,可以促使大学生尽快改正出现的差错,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顺利进行。

五、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课题研究主要成果为20万字的著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于201810月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著作在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课题组成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承担了多项专业教学改革项目,如承担了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思政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常态系统建构研究”、2022年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寓生态文明教育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等研究工作。

(二)研究实践成果促进了学院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成果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试行、验证,使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三全育人”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说明模式结构合理,指标体系可行,能对育人大格局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具体成果如下: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面:2018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上升为100%,抬头率持续提升,学生考试不及格率为0

2、教学实习和科研实践方面:近两年,学生实习优秀率达90%,合格率达100%。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实践、研发团队获奖达30余项。

3、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面:从学院学工队伍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学风持续好转,近两年,学生晚不归寝为0;积极参与学院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获奖率持续提升;学生安全事故为0

4、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4%,很多专业性强的学生供不应求。学院于2018年荣获湖南省省直单位“文明高校”荣誉。

5、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近两年学生团队在湖南省创新创业创效大赛、互联网+、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中喜获佳绩,共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1个。

六、改进与完善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命题,需要继续探索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结合新情况做出新判断,才能掌控新媒体发展的新局面,从而更好地提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本课题研究期望可以对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其师生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具体的培育和践行中能够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实际效果提供参考意义。但是,由于课题组能力、水平所限,对一些问题的理论探讨还不够深入,比如对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化外化相融合、评价激励机制的建设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课题组今后将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编写组.托起《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新华出版社,2013.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李东、孙海涛.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4]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黄凯锋、唐志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林泰.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13.

[9]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1]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12]李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裴德海.从一般价值到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双重逻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15]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6]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7]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8]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19]龙妮娜.黄日干.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编号:XJKX18A005

课题主持人:翁光龙

课题单位:长沙市周南中学

主要成员:曾利平、方俊、高节良、戴姜仙、宋婧、彭学文、罗凤飞、谢江兰、李婷、肖金、寇萍萍、谢赛花、姜澜、王晓春、 刘柱中、王瑶、刘迎春


构建“一鼎三足”校本教研促进新时代农村高中

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课题以“一鼎三足”校本教研理念,探索基于“一鼎三足”理念下校本教研制度;提炼基于“一鼎三足”理念下校本教研活动类型;开发具有“一鼎三足”理念特色的校本教研资源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并从这三个方面提出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和措施。对引领、推广、辐射新时代农村高中校本教研活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之路,提高农村高中教育教学的实效,发挥很好作用。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虽然国家在政策上、资金上进行了支持,但是农村教育在我国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特别是高中教育,长久以来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生源流失严重、高等教育升学率低等问题,使得农村高中教育处于困境之中。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高中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地域的局限、办学条件的差异、教学资源匮乏、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直接制约着教师生涯发展,农村高中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教师专业结构失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驱力与机制、教师自我发展空间狭小、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缓慢、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受阻等,农村高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薄弱。如何有效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专业成长?让广大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积极寻求适合农村的教师培养方式,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一鼎三足”的校本教研理念。“一鼎”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实现让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三足”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基本动力。我们希望通过对校本教研农村化的表达,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找到一条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之路,提高农村高中教育教学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1.“一鼎”。即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三足”,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名师引领",他们作为支撑“一鼎”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动力”。

2.“校本教研”。是指在各级教育机构、学校等教研共同体的支持下,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必须基于教学,并根植于教学,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

3.“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校本教研,督促并改变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在研究和实践中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及教学素质和专业素养。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开发和运用校本教研资源,构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鼎三足”校本教研理念,探索基于该理念下的制度模式、活动类型及教研资源,通过对校本教研农村化的表达,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找到一条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之路,提高农村高中教育教学的实效。

(二)研究内容

1.“一鼎三足”理念下农村高中教师校本教研途径、制度研究。

2. 基于“一鼎三足”理念下农村高中校本教研活动机制研究。

3.基于“一鼎三足”理念的农村高中特色校本教研资源开发研究。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构建阶段(20189-201812月)。(1)了解现状:通过调查走访、教师座谈会、教研组长会议等方式,了解目前农村高中阶段校本教研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将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教育初心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2)解读概念:系统查阅校本教研、专业发展、教研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书籍、论文及网络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对课题“自我反思”“教师专业”等核心概念做一个全面的界定,并就“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校本化解读,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名师引领"作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动力。(3)理论架构:在充分了解现实之需和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一鼎三足”校本教研理念,将“一鼎三足”作为农村高中校本教研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阶段(20191-201912月)。通过交流经验,实地考察等形式修改、补充、完善方案,调整研究的内容、方法,并将基于“一鼎三足”理念下校本教研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201-20206月)(1)工作站站内进行经验总结,论文交流。(2)请上级部门对课题进行总体评估、验收。(3)发表成果,推广经验。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具体实施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阶段逐步推进。

1.文献研究法。系统查阅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学水平、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书籍、论文及网络资料,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为本课题研究建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向相关研究对象(学生、老师、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处理。同时召集相关研究对象进行访谈调查,全面开展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3.案例研究法。在大量教学研讨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比较成功的或遇到问题较多的),取得经验教训,验证理性认识,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4.行动研究法。在校本教研开发研究和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按照“计划-行动-总结”的基本策略,通过开展专题沙龙、教学研讨、分组课程的实施、案例分析、论文交流等活动,对研究内容进行行动研究。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实际不断调整研究策略,最终达成研究目标。

5.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定期检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小结得失;做好成果汇集、总结反思工作,把实践过程中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的概括。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及分析

1.“一鼎三足”校本教研是帮助农村高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构建了“一鼎三足”的校本教研理念(见图1)。“一鼎”,即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三足”,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名师引领"。他们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驾马车”,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呈现教学相长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驱力。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会进一步促进教师反思水平的提升;“同伴互助”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驱力。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会促进教师同伴互助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名师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和保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牵引力。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会把更多的老师培养为名师,让名师引领的力量更强大。

在“一鼎三足”校本教研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定一系列教研制度进一步规范教研行为、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开展教研的能力、通过开发一系列的校本资源进一步丰富农村教育的教研体系。在浓郁的教研氛围中增加乡村教育的吸引力,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校本教研各项活动中增强乡村老师的获得感。“一鼎三足”校本教研理念在培养和发展高质量的农村教师,实现让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 “一鼎三足”的校本教研理念

2.“一鼎三足”理念下校本教研制度是农村高中校本教研有效保障

1)“自我反思”制度。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自我反思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学习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①理论学习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建设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不断学习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为反思提供理论基础。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的保证,理论学习要有计划、有形式、有时间保证、有检查落实和效果。

②教学反思制度。只有善于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发展。所以,我们要建立反思制度,促使教师反思制度化、经常化。在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出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课之余,要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得失;考试结束,也要进行总结、分析成功与不足等等。要引导教师开展既能提高教师理性认识又能改进实践的反思研究,如课例研究、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做教学情况调查等,寻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同时也为下一步确立校本课题做准备。

2)“同伴互助”制度。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应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达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

①集体备课制度。修订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备课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有效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并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

②听课评课制度。听课、评课是领导实施有效教学指导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听、评课制度,明确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等,充分地发挥其管理、研究、诊断及评估教学的功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③公开课展示制度。举行各类示范课、研讨课、成长课等公开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开课展示制度,明确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等,促使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为教师互相交流与学习提供机会,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

3)“名师引领”制度。

①实施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青年是学校的未来,青年强则校强,学校要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开展“以老带新”“结对子”“范例式师徒结对”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要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帮带一般教师。要完善制度,规定师徒各自的义务,强调双方互动、合作、共进,建立师徒档案,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

②名师示范活动。学校每学年度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开放日”“教学开放周”等形式,广泛开展名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要定时间和活动要求,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共同提高和进步。2019年425日上午在宁乡九中开展了站内名师示范课展示活动。站内名师方俊老师、高节良老师、曾利平老师分别给全体学员展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溶液中获得晶(固)体的途径》《用“动态圆”处理粒子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三堂名师示范课。三位驻站名师为学员亲身示范,通过以教引教,以教促教,以授课推动授课,教学结合推进学员教学行为,促使学员专业发展。

3、“一鼎三足”理念下校本教研的活动类型是农村高中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手段

两年多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19次集体校本教研活动全部围绕“一鼎三足”理念下的校本教研4种基本类型设计与展开的——课例研修类;专题讲座类;课题研究类;成果交流类:

1)课例研修类:

①学员“转转课”——每位老师在一个学年度之内轮流面向全校上一节公开课,一节站内研讨课。②导师“示范课”——每一学年度驻站导师到驻站学校上一节示范课。③站外“同课异构”课——每个学年度与站外其它名校老师进行一次“同课异构”课。

2)专题讲座类:

①站长专题讲座 ——每学年度站长进行一次专题讲座。②导师微讲座—— 三科驻站导师每学期进行一次有针对性微讲座。③专家主题讲座——定期邀请省市知名专家给工作站全体成员进行主题讲座,内容有新高考、学科备考复习策略,课题研究的策略与实施,教育科研方向与方法,帮助学员落实新课程理念,精准解读新高考改革。  

通过专家讲座,提升教师素质,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实现“专家引领、牵引发展”的目标,推进设站学校办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水平。

3)课题研究类:

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工作站根据自身特点,申报了省级课题《利用校本教研活动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专业成长》,总结出“一鼎三足”的校本教研模式,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探索校本教研活动类型;开发校本培训资源。

4)交流互动类:

我们不仅注重“内部打磨”,也注重“外部交流”,工作站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模式,如2019年1121日,组织全体工作站成员参加“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进新高考改革”系列活动——(1)湖南省H11高中教育联盟的同课异构活动(2)金太阳“新高考背景下的高效备考研讨会”活动(3)长沙市“翁光龙名校长工作室”新高考改革推进经验交流会活动。2019126日—7日(2天)应岳阳临湘二中农村名师工作站邀请,组织部分学员、驻站导师及带队领导共计26人,赴临湘二中参观学习。进一步开拓全体成员视野、更新了理念,学习外地农村高中校本教研的经验,促进学校更好发展。

4. 具有“一鼎三足”理念特色的校本教研资源是农村高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

1)编辑成册了可供高中校本选修课使用的教材:《化学与生活》。

2)汇编了校本教研《论文集》《自我反思集》,《读书笔记集》。

3)制定《宁乡九中校本教研组织方案》《宁乡九中校本教研制度》。

课题组撰写的校本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本教材目前已经在周南中学、宁乡九中、宁乡二中、宁乡四中,南县六中五所高中学校高一年级推广使用,使用学生达到3500多人,对该教材实用性、操作性和方法性评价很高。

课题组主持人翁光龙校长应邀到南县六中和宁乡九中等农村高中作了的《新时代新高考背景下农村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等系列讲座,反响热烈。课题组编辑整理了基于“一鼎三足”校本教研理念下的《宁乡九中校本教研制度》《宁乡九中校本教研组织方案》等这些方法、措施和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与推广性。

(二)对策及建议

1. 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且流动性强,导致课题组成员不是很稳定,且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研究积极性不是太高。建议完善农村教师队伍长效补充机制,根据教师变动情况,定期补充专业教师,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留得下”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2. 农村教师由于工作任务普遍较重,学术环境不佳,学习时间不足,导师课题研究理论性不高, 课题研究难以形成高质量的论文。建议按照农村教师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按需提供,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丰富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方式和手段,破解农村教师“教得好”的难题。


五、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公开发表论文4篇:

[1]曾利平,谢江兰. 农村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水平与教研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 文渊月刊, 2020(01):27-29.

[2]曾利平.基于高中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与实施问题分析[J]. 试题与研究,2019(03):85-86.

[3]曾利平.探究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9(02):252-253.

[4]曾利平.探析高三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 报刊精粹—时代教育,2019(02):95.

(2)获奖论文3

[1]翁光龙.化学与生活,获湖南省教科院校本选修教材评比一等奖,2019,1.

[2]曾利平.基于高中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与实施问题分析.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论文评比一等奖,2019,11.

[3]曾利平.核心素养下高中班主任管理创新分析.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论文评比一等奖,2018,11.

2.实践成果:

1)课题组制定基于“一鼎三足”校本教研理念下的《宁乡九中校本教研组织形式》《宁乡九中校本教研制度》并在宁乡九中颁布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2)课题组主持人翁光龙校长应邀到南县六中和宁乡九中等农村高中作了的《新时代新高考背景下农村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等系列讲座,多所农村高中借鉴采用“一鼎三足”校本教研模式,提升了广大农村高中学校的管理能力。

3)通过两年19次集体活动和不定期的网络研讨,互动交流、引领分享,学员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课堂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也上了新台阶,有效促进了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员总共获得各种级别奖项198项,其中国家:4项;省级:15项;市级:63项;县级:73项;校级:43项,共计198项。还有学员老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小论文评比,获得县级以上有109人次。

4)设站学校发展

借助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其成果的运用,给宁乡九中这所偏远的农村高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0182019高考超额完成教育局指标任务,获得宁乡市教育局高考质量一等奖;

20182019年,宁乡九中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超95%,居全县同类高中之首,尤其是设站三个学科物理、化学、政治的学业水平合格率连续2年都达到了100%,获市教育局学考质量一等奖;

20182019年连续2年宁乡市绩效考核优秀等第;

20182019连续2年获宁乡市教育局优秀班子。

这个成绩的取得对于一所原本处于困境的农村学校实属不易,也让宁乡九中顺利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九中的办学思路更加清晰了,领导班子全体师生更加自信了。

(二)成果影响

1)理论成果具有代表性。通过课题研究,撰写了校本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公开发表了反映农村高中教师专业成长探索的系列论文《农村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水平与教研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基于高中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与实施问题分析》《探究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策略》《探析高三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汇编了反映学校“一鼎三足”校本教研模式探索的系列活动《自我反思集》《论文集》《读书笔记集》。这些成果既是核心素养理念落地农村高中的新探索,也是办学理念指导校本教研模式开发的新尝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代表性。

2)实践成果具有推广性。课题组撰写的校本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本教材目前已经在周南中学、宁乡九中、宁乡二中、宁乡四中,南县六中五所高中学校高一年级推广使用,使用学生达到3500多人,对该教材实用性、操作性和方法性评价很高。课题组主持人翁光龙校长应邀到南县六中和宁乡九中等农村高中作了的《新时代新高考背景下农村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等系列讲座,反响热烈。课题组编辑整理基于“一鼎三足”校本教研理念下的《宁乡九中校本教研制度》《宁乡九中校本教研组织形式》等这些方法、措施和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与推广性。


六、改进与完善

通过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

1.由于本课题组大部分成员是农村教师且普遍年龄偏大,科研素质、科研水平、综合能力等因素制约,课题设计、研究结果不太理想,研究成果影响还有待改进一步提高。

2.教研与教学工作如何既能有机结合,又能使之规范化,日常化的问题以及如何指导教师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学问题中发现并提升课题的问题,都需进一步探讨。      

3.由于高考学考压力和教学任务的繁重,许多教师的工作虽做了,但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总结和梳理,较少将工作中的感悟与收获升华成科学的理论,难以大面积地运用和推广,不能很快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的“生产力”。

4.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分布在不同学校,集中研讨的时间不够。主要是受到各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集中研讨的时间难以合理安排,建议各学校给予考虑和大力支持。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辉.高中人本化教师管理改革的实施策略分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6(5):27-29.

[2]赵宏伟. 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9):13-14.

[3]胡茂华.高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淮安市六所高中的调查分析[D]. 苏州大学, 2014.         

[4]张玉成.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J].辽宁教育,2016(12).

[5]朱跃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意义[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6).

[6]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宋立权,吕镜珍.课改背景下促进高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尝试[J].广西教育,2017(4):37-40.

[9]何军旗.自制物理教具在贫困县区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4):101-102.

[10]蔡晨芳.以区域样板看高中物理教师实验能力存在问题与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2):109-111.

[11]戴伟东.基于“新高考”下物理教师专业成长刍议——注重农村特色高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J].物理通报,2018(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