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课题研究报告(之二)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编号:XJK17C030
课题主持人: 王宇
课题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
主要成员:周海鱼、石振欢、田文新、陈中凯、童惠、陈英、杨去非、晏朝晖、刘红梅、谢鸿、李光辉、罗斯薇、柏佳、邓雨欣、彭竞贤、肖素平
摘要:本课题认真梳理当前地理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分析了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能力有效融合、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与地理实践课程有效融合、与地理试题有效融合等方面展开研究,开发高中地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案集、试题库,校本教材等课程资源,并开设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研究。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并且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高中地理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符合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中能够通过开发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完善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1.高中地理课程:根据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选修课程分为两个系列,即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选修Ⅰ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Ⅱ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与区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考察。选修Ⅰ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延伸,选修Ⅱ课程又是选修Ⅰ课程的扩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不断传承发展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3.高中地理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是指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为基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和课程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加强学校和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种融合是相互的,既要在地理课程与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要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加强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
1. 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了解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2.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潜移默化中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加强地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1)课题组成员广泛研讨课题名称,确定申报主题。(2)收集资料,文献分析与整理,撰写文献综述。(3)撰写课题申请立项书。(4)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研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界定,确定有关的书籍和内容,对文献书籍和资料进行分类处理。
(1)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在各自的子课题下挖掘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教学素材。(2)撰写课题开题论证书,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3)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4)在高一年级人文节地理组栏目上设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5)在高一年级暑期走进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中设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题,并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6)在高二年级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7)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后,高三高考后收集全国各地的学考和高考试题,并进行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试题的分析。(7)大组讨论各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结果,集思广益,完善补充。
3.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
(1)各子课题组按步骤形成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或研修报告,大组汇报。(2)课题主持人总结,形成研究成果。(3)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4)准备结题报告。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水经注》《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唐诗、宋词及谚语等文献资料,在网络查阅相关译文材料及解释,对文献有关的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并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融合的方式方法。
2.案例研究法。针对在中学地理课堂和地理课外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行动研究法。开发校本教材,在高二年级中开设校本课程《中华文化与地理》,及时的将研究得到的成果在课堂与实践教学中加以应用。
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得出以下结论和结果;
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十分丰富。可以从中华传统古籍、中国传统民居中、中国民俗文化、民歌、民画、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谚语及中华文化遗产中进行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二是新课标中对相关内容的要求。透过课程标准可以看到地理学科顶层设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要求十分明确,这就为教材编写和学校课程以及教学提供了参考。三是地理教材体系中包含了可以融入的章节。例如在湘教版必修1的教材第四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节中以我国古建筑作为教材案例,一是引用半坡村落遗址修建在河谷阶地上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并着重提出在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已经具备了这种思想。二是引用的是丽江古城,丽江古代居民利用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段引入城中,分为无数条支流,形成城中独具特色的高原水乡风情,这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强化分析,引导学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还可以例举苏州园林等更多的实例进行佐证,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四是高考地理试题中的考查比重很大。高考地理试卷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试题素材或者直接的考查比重很大,由于高考的影响力很大,对地理教学有很强的指示性,这样的结果也就为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优势条件。对近三年来高考试题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发现累计出现22组试题(17年全国文综卷Ⅲ中剪纸和戏曲是同一组试题),包括21种不同素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类型上将21中不同素材分为了古代建筑、文化艺术、民俗文化、文化典籍和文化线路等五类,其中民俗文化类素材最多,有8种,古代建筑其次包括明清皇宫等7种,文化艺术有6种,文化典籍和文化线路均为两种。
在政策层面,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高中地理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是符合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中能够通过开发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完善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中提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修订的主要内容变化中提到更新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修订工作对各个学科都提出要在课程中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另外,新高考改革实行选课走班制,不断拓展和丰富地理课程的内容,在地理学科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和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新课标中提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要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相衔接,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个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体系日趋成熟。
高中地理学科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结合新课程高考地理学科命题凸显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考查目标,从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地理学科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功能。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在高中阶段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基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内容的培养;基于“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特性的培养;基于“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鉴赏能力;基于“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内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课题组在深入研究中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并且可以将这些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融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为此,课题组选择了《黄帝内经》《水经注》《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以及唐诗、宋词和谚语等文化典籍,从这些文化典籍中梳理出相关的素材69条,从原文、译文、从地理角度分析、地理教学中融合的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编制成《文化典籍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成果集》,以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参考。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根据开发的相关课程资源,积极进行教学设计,编制成《传统文化之地理常识教案》等十个教案组成的《高中地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案集》,并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课题组积极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从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古代建筑、民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五个方面编写校本教材《中华文化与地理》,并且刊印出来,在高二年级上学期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中华文化与地理》。课题组积极借助学校的活动平台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在人文节中开设地理科主题活动,第二届人文节中开展“爱家乡、爱传统”旅游宣传设计大赛,第三届人文节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明信片设计大赛,第五届人文节中开展乡土地理—湘江流域古建筑明信片设计大赛,每次比赛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收集学生作品200余件,教研组组织评奖并进行作品展示,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并学会从地理学角度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地理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丰富,在高考试题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关键的途径之一,因为高考的重要性和代表性能够有效的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但高考地理试题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策略是怎样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而科学命制这类试题?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高考试题给日常地理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课题组积极进行地理试题研究,选择2017年各套全国高考地理试卷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素材的试题,探讨其命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地理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课题组还进行有关中华优秀传统为化现有试题的收集与整理,对每年的高考试题,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从古代建筑、文化艺术、民族风俗、文化典籍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并积极进行原创试题,形成试题库,编制出《高中地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试题库》,以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课题组初步研究高中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具体做法如下:
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关于高中地理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都比较分散,多是对一个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的策略研究,并没有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因此,可以建立团队,申报有关可以,借助课题的研究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并且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分工明确,也有效解决了一线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不足,最终将有助于更好的在实践中融合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完善中学地理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积极转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主动充实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能逐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并将其有机的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去。
地理教师要充分参考高考试题、模拟试题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自主进行相关素材的原创试题和改编试题,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加以巩固。试题命制时要充分考虑试题的阶段性、教育性和创新性,阶段性就是命制的试题要注意不同年级的学生,初中和高中有所区别,教育性是要突出试题能起到宣传和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创新性包括试题素材、设问以及形式的创新,使教师和学生看到题目时眼前一亮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现行的地理教科书中未有系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的章节内容,因此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开发校本教材,这样有利于比较完整的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是计划将这门校本课程放在高二上学期选修课中进行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知识性和实践力两个角度出发,知识性就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知识,需要提出的是在地理课堂上还要注意这些知识的地理性,要与地理知识相联系。实践力就是最终要培养学生具有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可要求学生动手去学和做,例如学习剪纸,农村学生观察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联系,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等。
五、成果与影响
1.研究报告:《高中地理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研究》研究报告
[1] 王宇,周海鱼. 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融合[J]. 地理教育.2020,4.
[2] 王宇.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
[3] 王宇,周海鱼.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SWOT分析[J]. 地理教学.2018,20.
[4] 肖素平,陈宪,钟娅琳,周海鱼.浅谈我国古都选址的地理因素——以古城西安为例[J]. 地理教育.2018,1.
[5] 石振欢.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理论在低碳室内设计中的体现教育科学[J]. 2017,9.
[6] 刘利科,肖素平,钟娅琳.自然地理环境对我国传统饮食的影响[J]. 2016,11.
徽派民居和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读天下》一等奖
《中华文化与地理》校本教材
(1)《文化典籍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成果集》
(2)《高中地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案集》
(3)《地理试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试题库》
(1)校“人文节”地理学科主题活动成果集
(2)人文素养与地理学科融合学生《澄池》作品成果集
(3)社会实践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调研成果集
1.2018年10月,王宇老师报送的课例《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被评为18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市两级优课,课程中融入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促使学生形成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培养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2.2019年3月27日,王宇老师在长沙市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培训活动中做《从高考试题看地理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专题分享讲座,受到一致好评。组织单位: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石振欢、王宇老师于2019年下学期开设校本课程《传统文化地理》,两个班级108余人次选择该课程,学生满意率高,很大程度上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推广。
4.王宇老师创作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课题《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长沙市第二届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该课例从交通布局对城市的影响角度分析长沙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区域范围变化。
5.2017年12月1日,王宇老师在长沙市地理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比赛中,执教《此岸,彼岸?探究河流侵蚀的奥秘》一课,荣获高中组一等奖。
6.2019年11月21日,周海鱼老师在校教学开放周活动中,为省内外教师执教了《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课,受到一致好评。
7.在2018年、2019年《对岳州窑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及前景的研究调查》《浏阳古民居保护现状调查》两个汇报课题代表所在大队在暑期社会实践汇报展示会中做汇报展示,荣获一等奖,晏朝晖老师、王宇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8.王宇老师在校19年寒假《<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读后感比赛中获一等奖。
六、改进与完善
1.可以进一步的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研究范围,开发更多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
2.将课题研究成果融合到实际的教学中不明显,需要寻找在实际教学中优化融合的策略与方式,学生在实际中对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联系感受不深,要进一步开发与教学联系紧密的课例。
3.将研究内容转化为成果的进展较慢,成果集的收集与整理进度较慢,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的明确责任,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4.充分把握相关论文的评比、外出交流展示等机会,争取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多的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刘秀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5(01).
[2]许应华,徐学福.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吗[J]. 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3]魏雪.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张林.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
[5]穆小庆.《黄帝内经》作为地理教学资源的应用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13.
[6]曹诗图.《三国演义》的地理分析[J]. 重庆师院学报,1996(02).
[7]黄新燕. 地图演绎“三国”[J]. 中国测绘报,2007(06).
[8]赵钰霞、幸晓佩等. 引用《三国演义》著名典故辅助高中地理教学[J]. 教学研究.
[9]沈二颙.《徐霞客游记》与旅游地学[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0]张超. 《水经注》与汉魏文化地理[D]. 陕西理工学院,2015.
[11]王小龙. “风水”与地理环境[J]. 学术论坛,2011(20).
[12]杨卡. 风水理论中的地理思维[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13]谢北川. 风水民俗的地理科学性探讨[D]. 西南大学,2014.
[14]陆泓、王筱春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地理特征、模式及地理要素关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9).
[15]赵国锋. 地理课堂教学中巧用古诗词的策略[J]. 高等函授学报,2011(02).
[16]郑咏梅. 浅谈地理教学中诗词的运用[J]. 学术研究,2014(11).
[17]汪德跃、雷维应.浅谈诗词谚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在线学科教学.
[18]曲目新.诗歌、谚语、歌诀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科学教育,2002(06).
[19]李蔚.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自然观研究[D]. 湖南大学,2003.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批准号:XJKX18B023
课题主持人:许胜强
课题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主要成员:何静、徐桃夭、巫清华、刘周军、卢生宇、刘京平、刘露、郭文波、杨晓玲、刘彬、罗曼婷、
杨凤、蒋国
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拓展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现状及问题出发,设计各学科拓展课程并组织实施与评价,并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措施:完善课程大纲,创新实施形式;丰富课程资源,开设跨学科课程;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能力,不断落实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渗透。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核心素养最初的概念来源于欧洲,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2006年12月,欧洲理事会和议会通过了关于培育核心素养的建议方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这标志着关于培育核心素养的最终方案的正式发布。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使其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2014年3月,核心素养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我国的国家文件当中。4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意味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已经是我国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反映在很多方面,从社会价值上看,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目标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也代表了我国中小学生终身学习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从培养指标上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长远发展的素养;从长远需求上讲,核心素养应该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真正实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虽然目前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探讨已经在我国教育大地上遍地开花,但是,如何实实在在地落到学校教育上,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落地”和“培养”的问题,需要我们尽快改变目前以知识掌握为中心来评价中小学生素质的局面,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完善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课题界定
核心素养:指使学生应具有的能够适应自己终身发展和被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人格和关键能力。就语文、历史、地理三科而言,语文的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历史的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地理的核心素养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本文中所探讨的拓展型课程是以学科延伸的学习内容为主、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其他学习活动共同组成的课程。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开发学科拓展课程为抓手,以深入探索学科拓展课程目标维度和建构体系,从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升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合作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角度着手,依据高中语文、历史、地理三科的学科特色推进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同时深入挖掘、凝练语文、历史、地理三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不断完善与丰富学科拓展课程的育人体系与育人目标。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从基本问题研究、策略研究、实践研究、评价研究这四个维度构建学科拓展课程,以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基于此,我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建构学科拓展课程。
1.学科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素养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包括①高中生核心素养研究的概念、内涵及主要特征。②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学科拓展课程的概念、内涵、特征、内容架构、教学目标等。③分析研究基于学科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现状、经验及其教训。
2.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策略、教材选择策略、课程渗透策略、活动课开展策略、研学实践策略、知识竞赛策略等研究。
3.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评价研究。包括评价一、二、三级指标、权重、评价的办法及措施。
4.拓展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开发价值研究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学校实际,解决核心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目前的研究动态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方面,如通过深入剖析地理核心素养内涵及其对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认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具有“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多学科交叉融合、基于或建构真实问题情境、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要素,并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为例,将 NASA 所提供的教学课程计划进行分析,以此为地理教学有选择地借鉴提供参考。
但校本课程与学科拓展课程又有很大的不同,校本课程与学科拓展课程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权限上,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由学校统筹安排的;但学科类科目组的课程开设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实践和探索,特别是以片段、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的拓展型课程的学习,需要各学科老师开发实施和评价。二是从设计上来讲,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学科拓展课程则更加关注学生,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是以学科延伸的学习内容为主、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其他学习活动共同组成的课程。三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具有导向性;学科拓展课程是基于学生实际和科目特点来开发设计的,更加细化。
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渗透,我们将从学科拓展课程这一角度,立足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探讨其在开发、设计与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在学科之间融合方面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组织开题论证,明确成员分工,落实课题研究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课题组认真组织了课题的开题自我论证。开题论证会上,一方面,进一步论证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措施,对还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完善。特别是对须完成的研究任务,包括研究成果、各类活动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何静老师负责“学科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 徐桃夭、卢生宇老师负责“学科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刘露老师负责“学科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研究”;刘京平、巫清华、杨凤老师负责“语文、地理、历史三科学科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方案”;徐桃夭老师负责“课题中期报告”。最终成果方面:许胜强、徐桃夭老师负责“学科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3.进行业务培训,开展研讨活动,提高成员素质
课题组利用课题开题的机会,组织开展各科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比如许胜强老师从校园实际出发,举行了一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校园地理知识比赛”, 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使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怀揣一颗热爱思考的心灵,铸就一个爱国爱校的灵魂。
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课题组教师进行集中讨论,分析课题行动研究经验、问题和改进措施。这样,课题组成员通过开题促进教师学习,学习促进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又促进课程开发,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循环。
4.分析研究结果,进行实践验证,推广研究成果
(1)汇集资料数据,进行结果分析。课题组对照《开题论证书》要研究完成的内容。以及开题时分工一一检查,看各责任人是否完成研究任务,没有完成的进行“补火”研究。然后收集相关资料数据,进行结果分析论证,找出发现客观的结论。
(2)进行实践验证完善,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采取行动研究的办法,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将研究成果在两所学校实践,同时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各年级、各学科组全面推广应用,收到好的效果。
(3)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在回顾总结课题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省教育科研协会的要求,多次修改完善《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拓展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报告,填写相关表格。
(4)编辑成果和论文集。课题组汇编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论文等)和应用成果(如历史、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寻找与“核心素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和资料,对其内容分别进行整理和梳理,找出核心素养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2.调查研究法:运用问卷、访谈、检测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调查,如校情资料、学生学情资料、课堂教学资料、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关于课题研究进展的科学认识。
3.经验总结法:针对课题研究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经验教训,加以运用推广。
四、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及分析
1.提出了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与特点
高中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
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每个人在终生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
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素养”一词的含义。“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则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素养”一词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核心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是素养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升学和就业,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在培养上,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因此,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加以培养。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个体认知与元认知建构的过程,是在外界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前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的测评;而后者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需以定性、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强调对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高度关注,关注个体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
在架构上,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各国在核心素养选取时都涉及文化学习领域、个体自我发展领域和社会参与互动领域。这三大领域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与概括性,基本能够涵盖多个发达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内容,反映了个体与自我、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核心素养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但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生的连续性。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并不否认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核心素养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
2.提出了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相应策略
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策略:拓展型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学生广泛兴趣和爱好,发展个性为目标;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学会观察和思考、探究和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交往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选择策略:限定性拓展课程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如语文校本课程、数学研究性学习、英语听力训练等;自主拓展课程由学校发动组织,根据教师的专长以及学生的意愿,灵活开设。
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渗透策略:拓展课程应从基础课程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出发,并关注学生的需求、追求、兴趣等,制定和落实。拓展课程的实施,应该是对学科知识的延伸和充实、也应是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落实,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活动课开展策略:活动课应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满足学生个性和生存发展需要;活动课内容应具有多样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活动课内容强调开放性,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活动课应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加强学科知识的再组合和学科间实施的融合和渗透,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活动课内容,以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
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实践策略:研学实践的理念与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四感受三学会(感受自然奇妙,产生自豪感; 了解中国革命光荣历史,油然而生崇敬感; 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认同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的能力)。研学主题要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突出体验性和教育性。新时代研学实践教育不能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自成体系。研学主题要衔接各学科内容,打破学科界限,多学科并举、多知识贯通、多教法并用,形成学科深度融合的综合实践学习。通过研学实践活动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研学主题选择要基于教育视角,遵循可行性、体验性和教育性原则。研学资源要跨界整合,实现互串互联。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营地) 要围绕主题,突出特色。 研学实践教育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贯穿全过程。
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知识竞赛策略:各学科皆有大量学科必备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和完全落实,可以通过设置各种必备知识竞赛活动,来达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的目的,从而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打下扎实铺垫。如地理学科可以从校园出发,设置校园地理知识大赛,使学生从微观出发,加深对地理学科的时空认识。
3.探讨了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评价。包括评价一、二、三级指标、权重、评价的办法及措施。随着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学科的拓展课程也是在不断的开发中,但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好课程呢,所以学科拓展课程的评价指标就尤为重要了。
(1)教学目标评价。从极端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到当前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理念的进步、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培养。
(2)拓展课程的内容评价。拓展课程的内容是课程的重心,好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既要体现现代科学和学科的新变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还要帮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然后在内容的拓展上有一定创新。
(3)拓展课程的设计评价。拓展课程的设计上首先要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教学环节上交代明确实践性较强,当然再好的课程也还是需要考虑到课程的可操作性,这样的课程才方便推广。
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拓展课程评价指标 |
||
得分 |
||
拓展课程的目标评价(30分) |
知识与技能目标评价(10分) |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3分)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3分) |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分) |
||
过程与方法目标评价(10分) |
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5分) |
|
拓展深化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5分)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评价(10分) |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4分) |
|
形成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3分) |
||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3分) |
||
拓展课程的内容评价(40分) |
内容的时代性(10分) |
体现现代科学和学科的新变化(10分) |
内容的趣味性(10分) |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10分) |
|
内容的综合性(10分) |
帮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10分) |
|
内容的创新性(10分) |
内容的拓展上有一定创新(10分) |
|
拓展课程的设计评价(30分) |
学生自主性较强(8分) |
体现学生是主人翁(8分) |
实践性强(7分) |
通过实践手段进行拓展性学习(7分) |
|
实施性较强(8分) |
方便实施推广(8分) |
|
环节明确(7分) |
课程的各环节交代明确(7分) |
4.提出了学科拓展课程开发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现在的教学来说,我们更重视的是分数,然而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学科拓展课作为基础性课程的补充,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懂得谦和懂得与人为善,敬畏生命,尊重规则,这是拓展性课程所赋予的,独特的育人价值。
学校中,由于纸笔测试的强势,大量课程呈现为知识性内容的课堂传递。此时孩子们缺少的是社会的体验、创新的锻炼以及学科实践活动。所以拓展性课程必须重在弥补育人的短板,突出实践类课程,要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体现价值。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学科拓展课程是由经验组成的,而且必须是有价值的经验,通过分析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开发出来、制定出来。为了使这些经验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确定正确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客观评价学习情况和学生的潜能等,在这一系列的课程开发中,无形的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
(3)有利于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学科拓展课程是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它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它与基础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一起构成了系统完备的学校课程结构。拓展性课程实施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严密,实施规范。
(二)对策及建议
1.完善课程大纲,创新实施形式
(1)完善课程大纲规划,合理安排课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与审查、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与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在各学习领域应做到相对应的纲要编制。拓展型课程编制依照总纲要,对拓展型课程的结构、内容选取、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选课指导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体现拓展型课程的广域性、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因此学校需完善本校的课程建设,包括三大课程的规划纲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形式、课程评价体系、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划,特别是在制定拓展型课程的课程目标前,应充分学习和了解相关拓展型课程的文件精神和指导思想,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与之结合。课程目标的确定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课程纲要设置。
在课时安排方面,做到合理分配教师的基础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授课安排,教师作为课程的授课者和开发者,确保教师有足够的研究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策划,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消除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可能面临的阻碍,为拓展课程的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创新课程实施形式,规范评价体系。学校课程实施形式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理论授课、学生活动、实验操作、专题讲座等形式。“学生活动”是各学校最常见的课程实施形式,选取这种实施形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实验操作”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实验来检验事实的理念,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评价体系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同时能够更新学生学习反馈、提升自我,评价体系的过程性和落实监督都是需要贯彻于课程始终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教师都是评价环节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将教师纳入课程实施评价环节中,只是将平常课堂中的评价方法借用到拓展课的评价中,甚至有的不做评价,或者是缺少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这些做法都不符合拓展型课程的评价原则。
2.丰富课程资源,开设跨学科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群体已经不再将教学内容框定在教材的范围之内,他们会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程教学资源,而如果这个课程资源单单由教师个人来收集,那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作为校本课程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程体系,如何开发和利用,值得学校的教研组团队思考。让学生从“教材世界”的狭小空间转到“世界教材”这个大的现实环境中,为广大教师提供、创设一个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努力开发、挖掘、运用课程资源,不断拓宽学生视野的平台,也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从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角度来分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1)校本资源:学科知识(网站、杂志等),专用教室,校园场所利用学校校本资源的开发,可从涉及学科知识载体(网站、杂志、报刊等)、专用教室的布置、校园场所的利用三个方面出发获取。
(2)社会资源:除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还可以寻找相关的社会资源,构建学校课程资源库,主要可以从科普教育基地、文化产业园、高校资源三个方面入手。科普教育基地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科技馆、博物馆等,如湖南省科技馆、湖南省博物馆等;第二种是天文台、地震台、气象局,如湖南地质局、长沙气象站。文化产业园比如马栏山文创基地、桃子湖创意文化园等等;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比如体验高校实验室活动、专家教授的专项讲座。
3.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1)完善教师培养的培训体系,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开展教师校内培训。开设校内教师关于拓展型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培训班,以拓展型课程骨干教师为培训师资力量,进行全员拓展课的培训,使全体教师认识到三类课程的价值,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拓展课的开发工作中。集中培训与自主研修相结合,聚焦课标,详细了解课程大纲设计、课程目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选择、课程评价方式、课程与课堂教学等角度,总结拓展课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师关于学科拓展型课程设计的意识。
学校利用学校优质教师资源,让有开设拓展型课程经验的教师向新教师传授相关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为教师搭建互相学习的平台。不断探索跨学科式、综合性的拓展型课程开设模式,组建一批具有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负责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关于拓展性课程开设的理论学习,了解教育前沿动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市级、区级教研活动,并邀请区内外有关专家来校指导工作,促进教研活动开展,关注并积极参与拓展型课程的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实验、案例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关于学科拓展型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需结合学生的学习学情和知识学习水平,尽量选择能和平时生活相关的内容,能在实际情境中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问题。拓展型课程的内容要贴近生活、有探究性、符合学生学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做中玩”“做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考虑到,统一安排的拓展课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因此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可以以项目或问题为导向,以真实鲜活的情境为驱动,让学生自己决定解决问题应达到的程度,从而确保学习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各学科拓展型课程中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常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区别。学科拓展型课程不需要按照知识的逻辑链设置课程内容,可以将其看似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主题学习活动组合在一起,形成单元内容教学。因此,拓展性课程的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课程的选题,选题应新颖有趣,加强学科与现代生活实践的联系,增加实践性强、有设计性的活动;二是教师需要思考哪些知识和活动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并把核心素养明确落实到课程目标和设计环节。
五、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
1.课题组核心成员撰写相关论文十余篇,有7篇已公开发表,2篇获湖南省教科院论文评比省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
(1)许胜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校园地理知识比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01;(中文核心期刊)
(2)卢生宇《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拓展课程》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2020年4月上
(3)郭文波《语文教师不妨多点数学素养》发表在《教育家》2020年 08 月
(4)何静《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设计》发表在《高考》2020年12月上旬
(5)何静《开发学科拓展课程,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发表在《新课程教学》2020年 11 月总第 105期
2.指导学生参赛获奖成果数量多,级别高:
徐桃夭老师开设北大历史先修课《中国古代史》:
(1)获A+等级资格:章皓天、曾韬文、何佳颖;
(2)获A等级资格:杨子安、戴大为、阳浩宇、张看等12人;
(3)获B等级资格:胡洋洋、彭君媛、张扬、谢宗霖等13人;
徐桃夭老师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1)杨子安、章皓天获北大“燕园杯”国家特等奖(全国共41人);
(2)彭君媛获北大“燕园杯”国家二等奖;
(3)陈佳闵、吴嘉婧获北大“燕园杯”省一等奖;
(4)曾韬文、许晨获北大“燕园杯”省二等奖;
(5)胡诗雨等8人获北大“燕园杯”省三等奖;
(6)魏滕博雅、谭钧琼获北大“燕园杯”省优秀奖。
(7)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8)本人获“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9)指导陈赞积极参与“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我为祖国点赞”征文,荣获征文指导国家级“二等奖”。
(10)指导陈赞、章璟宏参加明德中学“科技读书节”历史小论文比赛,分别荣获“一等奖”。
(11)2021年全国地球小博士获奖
(二)成果影响
1.本课题组7篇论文得到社会认可。
2.本课题研究成果在明德中学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边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研究,较好的调动了学校师生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的落地。
六、改进与完善
通过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
1.本课题涉及科目较多,老师们之间对具体实施的方案存在一些分歧;
2.各学科各有特色,各方案彼此推广迁移、可供借鉴的地方不多,容易造成精力和资源的浪费。
七、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淑芬.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06).
[2] 侯丽娜.核心素养视角下校本课程建设策略初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04)
[3] 王锦飞.核心素养视野下校本课程建设路径探微[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8(07)
[4] 李达.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南通市金沙中学“品质课程”建设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
[5] 李诗滢.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担当——成都市实外西区校本课程建设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 2017(20)
[6] 彭炆.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7(20)
[7] 赖树生.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8)
[8] 许崇麒.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19(36)
[9] 杨保健,徐广华.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与优化策略[J].现代教育,2018(10)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编号:XJKX19B204
课题主持人:谭志刚
课题单位:长沙县第九中学
主要成员:欧金鑫、王灼志、刘小芳、袁铸、韩泽见、任展、李连忠、程建国、刘裔、王煌、方玲、毛玲
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
策略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课题认真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教学策略研究与实施现状,探索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物理实验室建设、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相结合中、抽象与建模思维中、物理解题教学中、物理思维导图等多方面来研究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研究、边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制定的最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而我们高中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物理作为新高考首选科目之一,在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对物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像现在这么关注。随着新高考的推进,物理从非首选科目到首选科目,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不得不要求物理是必考科目。可见高中物理相对来说是一门有难度,但又关系到国家对科研人才需求的一门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缺乏质疑创新能力。为了提升高中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质疑创新能力,为了使我们的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得到更充分的培养与提升,为了使我们学生在新高考中发挥出更多的竞争优势,我们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
(二)课题界定
1.高中物理教学。除了包括目前高中阶段的物理教育教学教研全过程,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物理实验兴趣小组活动等过程
2.质疑。指在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过程中或在做与物理有关的实验过程中,在自己悟明白的前提下,对其中还不明白的内容,或明白了,但认为可能还有一些观点不认可,从而提出质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一步步深入理解。
3.创新。指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物理实验等过程中,提出新问题,表达新观点,找出新方法,得出新结论(可能的话)。
4.质疑创新。是在学懂物理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这种“质疑创新”能力后,学生自然会主动思考,认真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能提出“质疑”或“创新”问题的学生肯定是对该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的学生,这样学过和知识才深刻。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了解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与研究方法;通过对长沙县本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质疑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调查研究,探索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出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的方法;收集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案例,总结一套提升学生物理质疑创新能力的方法;提高高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地为同类学校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推动湖南省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研究。
2.高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设计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课题题目中的核心关键字“质疑创新”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分别设计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
学生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你的“质疑”与“创新”事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否质疑过物理参考资料中的某些观点或解题方法?你是否质疑过你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中阐述的某些观点或解题方法?你是否想到过比物理教材中的例题更好的解题方法?你是否知道某些物理学家因质疑他(或她)之前的物理学家的某些观点,而有所发现或在物理学理论或技术上有所突破?物理实验中,你是否有过比书上写的、老师讲的或同学们自己设计的更好的的实验方案?你是否成功改进过某些存在缺陷的生产生活用品?你以后打算从哪些方面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质疑、创新能力的学生等。
教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学历、从教的地方是城市还是农村、教龄、职称、所教班级数量、是否跨年级教高中物理等基本情况。还有: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您的学生是否有过“质疑”与“创新”方面的事例发生?您的学生否质疑过你在课堂中阐述的某些观点或解题方法?您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意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方面的核心素养?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您认为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您每学期带学生进实验室做学生实验的次数大概有几次?您每学期指导学生进行模型制作比赛的次数有几次?您每学期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大赛,其学生作品能在县、市、省、国家或国际上获奖的次数大概有几人次?您是否每学期都指导学生进行至少一次及以上的小课题的研究?您是否每学期都指导学生进行至少一次及以上的小伦文的写作?您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方法或途径还有哪些?您还有哪些好的建议等。网络问卷依靠问卷星调查过程持续一个星期后,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得出相关结论,完成问卷调查报告。
2.课题组按子课题分工进行相关研究
开完题后,主持人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根据问卷调查得到的结论,按子课题内容和课题组成员各自的特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升高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培养质疑创新意识,发展物理批判性思维;优化实验室建设,促质疑、求创;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通过“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实验相结合,提升学生养质疑创新能力;利用“板块模型”解题,来提升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提升高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
为了互相鼓励和支持,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和困难,都可以随时提出来,课题组成员可以一起讨论合作解决。比如:我们组织的“科学大观园”“思维导图大赛”“正经玩”“模型制作大赛”“高空坠蛋比赛”等大型活动,都是课题组成员全体上阵共同完成的。
3.撰写论文,积极参评与发表成果
一定要根据子课题内容和具体研究对象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要积极参与评奖,如参加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等。或者投稿到杂志社去发表,如《实验教学与仪器》《湖南中学物理》《发明与创新》等。不管是参评还是发表,要求论文版面中要备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2019年度基础教育一般课题,课题名称: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XJKX19B204)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之间为了互相鼓励和支持,当有老师的论文参评得奖或成功发表见刊时,第一时间发到课题组群进行分享,大家会热烈地祝贺,对其他课题组成员也是一种激励。
4.收集整理课题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各子课题完成研究任务,写成相关论文后,此时整个课题组已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成功发表或参评获一、二、三等奖。结题时机已成熟,主持人要求各课题级成员将本课题开题以来自己研究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全文电子稿、获奖证书、发表所在期刊的照片、复印件、学生获奖证书、校本教材、学生比赛活动照片、所上教研课的教学设计、课件、上课照片等资料全部收集起来。分类整理在不同的文件夹里。
根据省教科协会提出的结题要求和研究报告撰写的格式和要求,结合课题组这两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结题申请书等内容,准备结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家和有关省市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文件、数据及有关专著、报刊论文等文献研究,形成关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与研究的基本框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湖南省内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培养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别及集体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各兄弟学校的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在以上研究形成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选取湖南省长沙县普通高中作为研究基地,开展行动研究,边实验、边探索。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果与分析
1.调查了解了高中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①质疑创新事例主要表现在解题过程中,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和模型制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事例比较少。解题做题过程中和听课回答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疑”与“创新”事例较多,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与“创新”意识较强,老师在课堂上对“质疑”与“创新”的培养也引导得比较好。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和模型制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事例比较少。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去进行发明创造和模型制作的机会就少;二是因为有很多学校很少给或没有引导学生去进行发明创造和模型制作。这也应该是我们学校要努力的方向。
②学生质疑老师的观点或解题方法的情况不多。作为物理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越自己,希望平时学生能提出比老师更好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提高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③大多数学生愿意成为一个有质疑创新能力的人。认可一个有质疑、创新精神的学生将来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的学生占96.14%,愿意成为一个有质疑、创新精神的学生占97.58%。
④学生提出了很多提升质疑创新能力的方法。如: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多发现,学习上多钻研;培养质疑创新意识,多思考问题,多向别人请教;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不足并改进;学习上,积极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生活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听课解题过程中,除了老师讲解的解题方法,自己再进行思考;多思考,多学习,勤动手,常交流,积累沉淀善对比,勤学好问敢说不。
⑤物理教师结构基本情况。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高中物理教师占了74.58%,说明高中物理老师中,男老师比女老师要多。所有教师中,本科生占了84.75%,研究生及以上占了13.56%,我们高中物理教师的整体学历还是比较高的。教龄10年至20年的将近占了一半,20年以上的教师中竟然占了27.12%,说明我们高中物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有点偏大。一级教师是主体,占了55.93%。高级教师比二级教师多,正高级教师比未定级还多,这可能是我的调数据太少的原因。感谢三位正高级教师参与我的问卷调查。
⑥物理教师质疑、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平时在教育教学备课等过程中有过渗透“质疑与创新”方面的核心素养方面,经常有的只占20%,30.5%是偶尔有,另外将近一半的教师是很少有。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意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方面的核心素养方面,“经常有”的只占27%。说明物理教师整体在培养学生质疑、创新意识上有待加强。
⑦解题途径用得多,实验、模型做得少。认为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过程中、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占比64.41%,而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过程中只有15.25%,而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更是少到只有8.47%。有61.02%的教师从来没有指导学生参加过模型比赛。所以教师在实验和模型制作方面还需加强。
⑧物理老师在科技创新与发明方面参与度不高。在科技创新与发明方面,是最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的,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老师们还是认同这个作用的,有40.68%的教师认为通过科技创新与发明是提升学生质疑创新的有效途径,但有47.46%的教师从来没有指导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大赛,真正实施了的教师只有3.39%。
⑨指导学生搞小课题、写小论文次数太少。物理老师每学期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至少一次及以上的小课题的研究。每学期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至少一次及以上的小论文的写作。
2.探索了高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①通过创新能力提升质疑能力。由于部分学校受地理位置、教学条件限制,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的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以此来带动学生发现问题、善于对学习产生质疑。教师应坚持以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将教学问题联系在一起,通过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知识与能力存在有机的联系,给学生设置疑问或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疑问,都能为质疑能力的提升提供可思考的条件。教师要善于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引领学生的思维,以形成完整的思维状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格外重要,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能够更加直观、认知程度也能更加深入,通过布置课题研究,或是课前预习等,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便于学生在各个知识角度发现问题的联系,进而以创造性思维对自身的质疑能力形成良性影响。
②通过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质疑创新能力。在教学条件不相同的环境中,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认识到,独立思考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任何能力都需要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得到启蒙和进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是影响其质疑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求异,对任何事物都应刨根问底、深究其成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即使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古怪,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否则将会抑制学生的求知天性,教师可先对学生好学的态度予以肯定,之后再客观地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评价,给出引导的线索或是将完整的思维过程告知学生,能够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然后进行创新,才能是以独立思考能力影响质疑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注重思考过程所带给学生的良性影响,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才能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创新意识。现代教育不可与传统教育同日而语,故教师要将过去的“封闭式”教学彻底根除其弊端,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和发现。
③通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质疑创新能力。教师可根据当下的教学需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学科的实际,从探索到反馈、再到学生共同讨论、教师予以总结,这一流程能够将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潜在的探究意识有效的激发出来,并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课程学习中。由于课堂教学会受多种条件限制,教师可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或是以当堂实验的方法,或是以黑板板书替代,可由学生设置实验流程,教师进行判定这一实验流程是否能够进行,对重点的实验环节,教师要加以强调、分析和总结。
④通过实践能力提升质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从日常的教学中予以重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会参与教学,也就是说,要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才能在知识体系中查找可以质疑的点、可以创新的点。基于传统教学的模式,学生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在这一状态的学习中,学生很难发现自己对哪里的知识比较模糊,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较差,导致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敏感性降低,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为学生提出可供质疑和创新的学习问题,否则学生的关注点无法集中在学习上,那么就无法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实践过程是非常有效的质疑创新过程,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实际的操作流程,其本身就是具有质疑和创新价值的,故教师可通过实验课程,激发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⑤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物理是一门需要通过大多数实验才能够理解的学科,要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要建立能够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实验环境。实验环境对于实验教学有着这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一个专业的实验环境会给学生们传达一种学校是重视这门学科的信息,会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其次在专业的实验环境中,会给人带来严肃的学术气氛,能使学生更加专注于物理实验。而且,实验教学环境不需要拘泥于形式,也就是说不一定需要一个传统的封闭的实验教室。在人教版物理教材设计上,有很多能够在室外进行实验的课程,比如物态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等,这些章节里的实验简单但是理论化的知识难懂,所以可以借助室外的自然环境来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实验。
二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者的教学方式百变不离其宗,大致的方向就是带领学生们看与识记。但是身为教学者应该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2]。科技的进步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但是绝对不是因此怠惰了学习。物理实验教学相对而言更容易配合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并且安全便于携带。何况物理实验器材在形式上容易改变,教学者可以用微缩版的教具放置视频展示台上,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
三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物理多来源于生活,但大部分物理实验教学是给学生呈现出客观的物理现象。如此一来教学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过于冷漠,仅仅是演示者与被演示者的关系,一系列的程序化会使学生理所应当的接受而不去思考。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多与学生互动,将教材内容放在带领学生做完相关的实验之后讲解,如此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也可以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比如让学生代表作为讲师演示实验过程,作为听众的学生可以指出学生代表的实验问题,教学者也可以要求他们自己在家里做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制作实验报告,将问题点标注,在课堂上整合讨论。带领学生喜欢上物理实验,让演示者与被演示者不再冷漠和程序化,这样才能有思考。
⑥通过“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物理建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毕竟物理这一学科本身就属于重理论、重实践的学科,因此只有当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的本质时才能够学好物理。而教师要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提高学生建模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一是要通过注重概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在学习高中物理时概念式基础也是学生在进行建立模型过程当中的基础,因为他们只有深刻的了解物理概念之后,才能够建立科学的物理模型,所以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建立模型之前,必须要认真去思考物理的概念,抓住重点认清本质,这样才能够建立科学的物理模型。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相关的内容时,教师要能够进行较为明确的概念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特点,物理原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物理建模工作。摩擦力是作用于物体表面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地球上任何接触的物体之间都会存在着摩擦力,并且它们都是成对出现的,因此要着重分析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如果学生对于摩擦力的概念掌握的不够明确,那么在进行物体受力分析时很容易产生错误。
二是要通过注重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物理这一门学科的基础就是实验,因此实验教学对于物理的教学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更好的去验证一些物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物理的实验教学过程当中,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建模能力,通过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们正确的认知物理一些理论的演变过程。
三是要通过注重情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应用情景教学法也能够强化教学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他们的建模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对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情景的再造,利用一些时事新闻来进行创造。在创造情景的过程当中,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些情景的展示语言的描述,所以是能够提升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去理解学过的物理知识。
(二)对策与建议(略)
五、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
1.基于两年扎实研究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在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上有借鉴作用。
2.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篇,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1篇,获得其它部门获奖论文8篇。有效推广了课题研究成果。
[1] 谭志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物理学的不可思议[J].学习与科谱.2019,8.
[2] 谭志刚.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提升高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J].创造天地.2019,3.
[3] 谭志刚.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1.
[4] 谭志刚.一种多功能物理实验教具[J].湖南中学物理.2020,9.
[5] 谭志刚.家用简易艾条支架[J].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21,5.
[6] 欧金鑫.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J].启迪.2020,1.
[7] 欧金鑫.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J].教学与研究.2020,4.
[8] 王灼志.培养质疑意识,发展物理批判性思维[J].当代教育家.2021,4.
[9] 王煌.探讨高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J].好日子.2020,18.
3.获奖论文
[1]谭志刚.从三个尺度上感悟物理解题过程中物理公式不能死搬硬套.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优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2]谭志刚.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提升高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谭志刚.汽车知识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体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二等奖.
[4]谭志刚.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5]谭志刚.高中物理常规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6]欧金鑫.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7]刘小芳.针对高中物理“板块模型”中基础问题及其解法.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8]方玲.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平抛运动创新实验.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9]韩泽见.基于探究能力培养,携手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湖南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10]韩泽见.探讨物理教学中的比值定义法.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一等奖.
[11]韩泽见.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和逻辑思维能力.湖南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二)成果影响
1.校本教材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课题组开发、编写系列校本教材《正经玩》《地瓜丸与正六边形》《高中物理思维导图》、采用结构化、系统化推进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拓展,达到“认真思考、大胆猜想、敢于质疑”的训练效果。在促进学生提升质疑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上有借鉴作用。
2.学校学生在各种比赛项目中提升了自己的质疑创新能力。2019年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与物理有关的比赛,如物理知识思维导图大赛、科学大观园、桥梁模型制作大赛、高空坠蛋比赛等。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题组一批教师专业成长加速,共有47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励。
4.课题组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大。其研究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5篇,在省级期刊发表3篇,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县各级各类奖项50余次,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有效推动了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发挥了课题组的辐射引领功能。
六、改进与完善
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实践上,我们从物理常规教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物理实验教学、信息化技术与实验的结合、解题与建模、思维导图、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主动提出质疑并进行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有些学生起色不大,值得反思和进一步研究。此外,在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这一方面具体有还有哪些应用、如何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质疑与创新方面的成长与提升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七、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李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物理探讨.2014,5.
[3]周冰洁.论物理教学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理化空间.2015,3.
[4]张文皓.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5]胡小飞.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2017,11.
[6]韩晓娜.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5,17.
[7] 陈泽.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类比思维的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
[8]刘成刚.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20,23.
[9]越海.基于开放问题训练的质疑创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23.
[10]邬晨海.从质疑走向创新——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思考[J].物理通报.2021,1.
[11]武长青.基于质疑创新的五个水平谈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J].物理教学.2020,4.
[12]沈文炳.基于变易理论的质疑创新能力培养——以“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为例[J].物理通报.2020,3.
[13]戎杰,高峰,胡科杰.突破“极限”教学难点,提升质疑创新能力——以气垫导轨实验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2020,19.
[14]黄国龙.构建实施多元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质疑创新核心素养[J].物理通报.2019,12.
[15]曾湖贤.质疑问题习题,提升学科素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4.
[16]曹静.在质疑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J].四川教育.2019,22.
[17]罗小飞.发展科学思维与创新、促进核心素养养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2.
[18]徐招茂.基于学习路径,发展物理思维素养[J].湖南中学物理.2020,8.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编号:XJK17C028
课题主持人: 黄立
课题单位: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主要成员:李培养、蒋芳、李律、黄吉来、王丛欢、赵浩、何育林、杨冬梅、奉光明
中职毒品预防教育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课题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现状,整体把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认知、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毒品预防知识体系、实践活动平台建设、主要活动系列与评价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推出了以“四小”举措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即设立班级禁毒小委员、学校设立禁毒宣传小社团、班级有宣传小黑板、开展社会小实践,同时在省内几所中职学校推广普及,几年实践研究证明,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可以积极作为,创新开展,其中“四小”模式具有可操作性。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禁毒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2015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禁毒先进集体和个人时指出:“禁毒工作造福人民,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并且要把禁毒工作作为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义举善举来做好。做好禁毒工作需要有坚定的意志、扎实的工作。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和防范抓起,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随后,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中宣部、教育部等14个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规划(2016—2018)》,即“6·27工程”,就青少年特别是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做出了统一部署。
中职学校是毒品预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国家级重点、省级示范职校、全省首批卓越职校,做好青少年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是题中之义,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担当,更要发挥教育示范引领作用,为建设无毒校园、无毒园区和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几年来,在长沙高新区禁毒委、区教育局和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区社会禁毒协会重视指导下,我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社会影响良好。其中成功的因素之一是把预防教育纳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如何更进一步发扬成绩,巩固成果,探索出适合中职生的毒品预防教育有效途径,是目前值得研究、值得实践的一个领域。
(二)课题界定
1.中职学校。全称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本研究限定为公办类职业学校。
2.毒品预防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毒品造成毒品问题的基本因素和有关知识,提示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危害,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认知毒品、拒绝毒品的能力,从而构建全社会防范毒品侵袭的有效体系。
3.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毒品预防教育,是以在中职学校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对象,根据其身心特点、生活环境、实习要求与就业去向,由学校及其教师为主导的有计划进行的有关毒品知识、毒品危害及预防、抵制、控制吸毒与毒品犯罪的教育。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湖南省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湖南怀化中方县职业中专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个体,探索在毒品预防教育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从中总结出可以借鉴推广的毒品预防教育经验与模式,重点是四个层面,一是学生自我学习,实现自主的学习常态;二是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包括班级与全校;三是学生在家庭禁毒宣传中的作用;四是学生在社会包括社区、企业、媒体等的禁毒宣传,同时通过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对比研究,摸索并完善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合适途径与形式,全面提升包括中职学校在内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水平,达到最佳育人效果,为加强与改善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区、媒体等多位一体的禁毒宣传提供可行的操作方案。
(二)研究内容
1.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教学。
2.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活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研究。
3.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组织、制度保障研究。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
(1)2016年11月,确定为校级课题,开展前期研究,为申报省级课题做准备。校内成立课题组。(2)课题组成员讨论课题名称,确定申报主题。(3)收集资料,文献分析与整理,撰写文献综述。(4)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研讨,明确课题的概念和界定以及方向和任务。(5)2017年6月撰写课题申请立项书。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
(1)与省内兄弟职校、区禁毒大队(社会禁毒协会)合作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2)2017年12月撰写课题开题论证书,课题开题。(3)研究确定教材,成立专兼职禁毒教师(讲师)团队,组织培训。(4)在每一届新生中设立班级禁毒宣传委员,设立禁毒宣讲社团,两支队伍每学年作一次微调。(5)对班级禁毒宣传委员、社团开展培训,指导开展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群。(6)围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开展活动,参与社区禁毒宣传主题活动。(7)节假日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到社区或居民家庭宣传禁毒。(8)每学期期末考试组织禁毒内容考核。(9)寒暑假或重要节假日致家长一封信中结合禁毒,或专门致家长关于禁毒的一封信。(10)每学期或每年度讨论阶段性研究结果,集思广益,完善补充。(11)各合作校相互交流,总结经验推广做法。(12)按照课题要求撰写总结、论文,部分参评或发表。
3.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
(1)各合作学校撰写工作总结。(2)课题组各成员按要求形成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或研修报告,汇总。(3)课题主持人总结,形成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广。(4)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毒品预防教育文献资料与著作,收集整理有关观点、理论与成果,作为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与借鉴运用。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定位在实践研究,我校与合作中职学校共同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毒品预防教育实际问题。
3.个案研究法。就本研究而言,和行动研究法一样,案例研究法无疑是两个主要的研究方法,以课题中具体的案例作探讨研究,总结经验,借鉴推广。
4.调查研究法。以调查研究贯穿课题工作始终,为当前毒品预防教育寻找共性与个性解决方式,同时也拓展了教育平台。
四、结果与对策
(一)结果与分析
通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得出以下结论和结果;
1.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高中(中职)阶段毒品预防课程教学要求一般为一年4课时,主要以活动和辅导讲座形式,而不是我们所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因此课时分布与传授学习形式需要慎重考量。围绕学生中心的“家校社企”的教育合力需要有效整合发挥。课程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基础薄弱,缺少系统的培训学习。国家禁毒办与教育部、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关于青少年学生毒品预防教育要求越来越明确与严格,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与有效落实需要创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毒品预防课堂教学有最好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而言是一项新生事物;同时考虑课程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做好度的把握。
中职毒品预防教育学生主体性问题有深层次认知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学方式变革的前提。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中职阶段(高中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需要潜力挖掘与引导培养,也是一种“补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同,释放学生对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即我可以学、我可以学好、我有学习的办法;二是赋予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完成毒品预防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三是鼓励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做好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得到正面积极引导。
中职毒品预防教育学生主体性学习知识框架的有效构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逻辑要求。
课题组在深入研究中发现,中职毒品预防教育有非常丰富的相关课程资源,并且可以将这些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融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此,课题组选择了适合高中生(中职生)的教材,并作了选择性改进,由自行组织教材到《禁毒教育》(高中版),再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更符合中职生实际,其次师生尤其是科任教师订阅了微信公众号如《中国禁毒》《湖南禁毒》《长沙市社会禁毒协会》《高新禁毒》,订阅了《中国禁毒报》以及历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大赛、青骄禁毒课堂,从这些官方公众号、报刊与比赛试题中梳理出相关的知识素材,从基本知识、典型案例、学习宣传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编制成《中职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基本知识题集》《中职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案例》《中职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宣传辅导》等专辑系列,以供教师在组织教学、班级禁毒宣传委员组织班级学生自学时参考。
中职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纳入每学期考试与寒暑假作业——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课程学习的地位提升。
以考促学,课题组坚持把禁毒知识纳入每学期考试,自2016年以来连续五年在期终考试中均有禁毒知识,列入《职业道德》等考卷,少则2分,多则8分,考前给予复习提纲,学生均能自主复习记忆,期末考试必有禁毒知识已成为学习常态。寒暑假作业,禁毒知识学习是其中重要一个部分,2017年以来坚持了这一做法,一般是要求学生观看一部禁毒主题电影或电视剧,要求撰写观影心得,并向家长或身边同学朋友介绍,每学期均评选优秀作业,从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均能在假期较好地完成自学与家庭宣传作业。
2.中职学校毒品预防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课题组积极借助学校的活动平台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与省市区街道各级各类社会禁毒宣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与启迪,学习积极性高涨。近五年时间学生参与禁毒文艺汇演、禁毒公益宣传活动等20余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015年以来历年的全区“6·27”禁毒主题文艺汇演、2016年全市禁毒文艺汇演、2016年与2018年长沙国际马拉松“毅行”禁毒公益宣传、2018年长沙市植树节禁毒公益宣传、2018与2019年高新区春季马拉松禁毒公益宣传等,学生参与达500余人次。
组织全校性的毒品预防教育主题活动,坚持了学生的主体性。一是每学期一期班级禁毒主题道德讲堂(或主题班会),学校提供统一的基本知识内容与流程,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自行丰富内容、自行调整环节,讲身边人身边事,大部分的课堂还请来了家长代表、合作企业代表,一起分享禁毒知识与观点;二是开展辩论赛或读报活动,如辩论赛围绕明星吸毒案、读《中国禁毒报》知识团体对抗赛等,这些形式非常受学生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也非常好;三是建立禁毒宣传社团,以社团为平台,以班级禁毒宣传委员为骨干,以爱表演、善演讲、有文艺特长的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禁毒主题文艺活动,以丰富多彩、适合学生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中职毒品预防教育学生自主性发挥助力完成“6·27”工程,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核心构建。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是全面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要从青少年抓起,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和防范抓起,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指示,与国家禁毒委办公室、教育部等14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方案。学校紧密围绕“6·27”青少年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建设整体完成良好,两次接受国家禁毒委办公室检查、多次接受市区各级检查,均得到充分肯定,一是师生全员参与,每个教师都讲禁毒,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二是构建校园禁毒文化,让学生自主营造氛围,在校园特别是教室始终有禁毒文化宣传,而且是学生自主完成,如每天黑板一角书写有禁毒知识(称之为“禁毒小黑板”),教室设立禁毒知识角(栏),由学生自行负责管理与检查;三是全年贯彻禁毒教育,禁毒教育形成常态,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多形式开展禁毒教育主题活动,开学第一课有禁毒、班级禁毒主题道德讲堂、“6·26”国际禁毒日宣传与文艺汇演、青骄课堂·青少年禁毒知识答题、2017年以来每年一度的全国禁毒知识答题比赛都成为学校禁毒教育的关键节点。
3.中职毒品预防教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保障。
课题组在研究实践中,发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点,学生对毒品预防教育课程是感兴趣的,对开展学习宣传有诸多独到的做法,课题组对这些做法给予肯定、总结、推广,其中,由此设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机构,一是设立班级禁毒宣传委员,源于学生创新在黑板一角每天坚持书写禁毒知识,在班级教室开设禁毒知识宣传角,为常态性宣传禁毒知识,并保证课程独立性,设立了班级禁毒宣传委员,其职能相当于班干部,制定了《班级禁毒宣传委员工作职责》,每个学期发放了工作记录本;二是成立学生社团,名称为“我是禁毒宣传小小演说家”,制定了《禁毒宣传社团章程》,以班级禁毒宣传委员为主体,开展业务能力、演讲技巧等培训,为确保良好效果,特别聘请公安干警作业务培训、艺术教师作形体培训、演讲协会会员作演讲技巧培训、心理专业教师作心理健康教育等;三是组建兼职讲师队伍,毒品预防教育纳入学校议事日程,设立了兼职讲师队伍,政史教研组全体教师都是兼职讲师,组织进行培训,做到三个集中,即集中培训、集中备课、集中教研,统一制作了《毒品预防教育专用教案》。此举做到了以教带学,以学促教,做到了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做到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题组关于中职毒品预防教育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在机制上作了诸多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机制。一是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禁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一直由学校党总支书记牵头,教务科、保卫科、文明办、学生科、团委、教研室等科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分工明确,禁毒教育纳入了上述各科室工作计划。学校有专兼职禁毒讲师,班级设有禁毒宣传委员,列入班干部管理系列。以禁毒宣传委员为主体设立了社团,同样纳入学校社团统一管理;二是教学机制。课程有教材《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有教学计划(列入学期大课表)、有教案签查(并部分集体备课)、有作业(主要是寒暑假作业)、有考试(青骄第二课堂与期末考试);班级禁毒宣传委员有工作职责与工作制度,社团有章程,两者每学期有工作计划,每次活动有安排以保证效果;三是评价制度。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禁毒知识学习,鼓励班级禁毒宣传委员带好头,让学生对禁毒知识的学习保持常态化,在评价机制建立上作了较完整的考量,重在积极导向导引。制定了《禁毒教育教学“五进”实施办法》《班级禁毒教育管理评价工作办法》《禁毒宣传先进班级、优秀禁毒宣传委员评选办法》等制度。
(二)对策与建议
1.要统筹全局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客观而言,近些年,全国青少年禁毒教育自2015年“6·27”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高度重视,作为立德树人重要抓手,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抓好落实,成立了以校长书记牵头的领导小组,列入学校议事日程,严格落实“五进”与“六个一”,统筹到教育教学、文明创建、安全教育等工作中,借力市区禁毒部门、市区社会禁毒协会以及家校企合力,有序常态高效推进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
2.要在师生中设立专兼职队伍。毒品预防教育课程,是一门比较专业的课程,但从禁毒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完成基本知识的传授,重点是禁毒的理念。特别是近些年要求禁毒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学校像一些大的中职学校就有必要成立专兼职教师队伍,所有科任教师、班主任都有必要涉及。在学生中设立班级禁毒宣传委员,并以此成立禁毒宣讲社团,对于常态性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大有裨益,与教育部门关于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教学要求,即非课堂式教学是一种具体的落实形式,是集中活动与讲座的延续,体现了常态、自主、积累的禁毒教育特点,符合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
3.要保障毒品预防教育和课题持续推进。根据课程与课题要求,建立健全课程规章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核心任务,目前在中职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几乎没有成熟的可以借鉴的做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具体工作情况,建章立制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三年多时间建立了系列教育教学与管理制度,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特别是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组织体系,从学校层面的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到教学考核,从学生班级禁毒宣传委员组建到工作职责,从禁毒社团培训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都有具体的落实与反馈,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作闭环,可以说,学校的毒品预防教育步入了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4.要强化“四小”举措,发挥学生在毒品预防教育学习主体性。
一是班级设立禁毒宣传小干部。自2016年下学期开始,在全校设立了“班级禁毒宣传委员”,是班级干部的一员,主要职责是在班级开展毒品预防宣传,协助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日常工作,组织班级的禁毒主题活动,在不同场合展示所学。他们不仅是《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科代表,还是班级同学们与老师的“小老师”,学校禁毒宣传的“小帮手”。
二是专门设立禁毒宣传小社团。学校把禁毒教育纳入社团管理,设立了“我是禁毒宣传小小演说家”社团。以班级禁毒宣传委员为骨干,招募禁毒宣传爱好者为社员。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社团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培训或交流,定期不定期开展竞赛、演讲、文艺表演、社会调查等活动。为提升社团业务水平,培养演讲技能,学校还为社团聘请了市区缉毒干警、高新区社会禁毒协会讲师团讲师、省演讲协会理事、艺术老师为社员们授课。社团组织构架完整,每学期社员们有汇报有考核,几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禁毒宣传员。
三是班级有禁毒宣传小阵地。其中最有特点的是班级禁毒宣传委员每天在黑板一角书写禁毒小知识,这源自于学生的创新做法,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晚自习时间,书写至少两条禁毒小知识,同学们称之为“禁毒小黑板”。这种宣传学习效果是看得见的,每天一条,一个学期至少就是200条。每个班级还设立了“禁毒小栏目”,在教室一角开设专栏,定期不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小黑板”与“小栏目”工作由班级禁毒宣传委员牵头负责,全班同学轮流值日,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四是开展禁毒社情小调查。连续四年,学校组织禁毒宣传委员与社团社员到学校周边社区,开展禁毒宣传与居民毒品认识社情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毒品危害的严重性,禁毒宣传的重要性,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这些措施虽“小”但作用却大,实践证明是一种符合中职生的好办法,“四小”举措,让学校校毒品预防教育活了起来。
五、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实践研究报告》
2.理论成果
[1] 黄立,蒋芳,黄吉来.中职禁毒教育关于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一一以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12.
[2] 黄立.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11.
[3]黄立.讲•演•辩在学生心中播下禁毒的种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10.
[4] 柳博文,任宣霖,王帅.长沙高新区社区居民关于毒品认识的调查报告[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10.
[5] 黄立.班级禁毒宣传委员的工作方法探究[J].湖南教育(D版).2019,1.
[6] 黄立.创新中职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做法与思考[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5.
[7] 欧建平.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建立全方位禁毒教育体系[J].中国禁毒报.2017,3.
[8] 聂映荣.为青少年筑起“禁毒思想之墙”[J].长沙晚报.2019,8.
3. 应用成果
(1)《中职学校学生禁毒知识应知应会题库》
(2)《中职学校学生禁毒知识竞赛题集》
(3)《中职毒品预防教育教案集(六课)》
(4)学校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方案(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怀化市中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沅陵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郴州市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5)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禁毒主题班级道德讲堂成果集
(6)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学生作品(征文)成果集
(7)长沙高新区社区居民关于毒品认识调查报告
(8)禁毒教育论文集(含怀化市中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沅陵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郴州市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9)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禁毒教育规章制度合编
(二)成果影响
1. 学生获奖情况
邱莞宇、邓镓沛在长沙市全国禁毒知识竞赛暨第三届“我是答题王”长沙赛区选拔赛获个人二等奖,团体第三名;
邱莞宇在湖南省第二届“我是答题王”禁毒知识比赛中获长沙赛区第二名;
李诗杰在长沙市“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禁毒演讲比赛中获三等奖;
陈凌阳、周校羽、李想、欧文杰、李嘉莹、袁星彬、廖英杰、黄骏威、谭文捷、黄浩等同学在2018年度区中小学生一封禁毒家书竞赛中获一等奖
武术《我的青春,拒绝毒品》获区2018年禁毒宣传好节目二等奖
学生团体节目《少年中国说》获长沙市禁毒文艺汇演一等奖。
2.教师获奖情况
黄立,获2020年度长沙市社会禁毒协会“禁毒预防教育优秀宣讲员”。
黄立,获2020年度高新区禁毒委“课件制作优秀奖”与“授课先锋奖”。
黄立,《讲演辩在学生心中播下禁毒的种子》入围2019年度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传统美德典型案例。
黄立,《生命新起航》获湖南省2018年禁毒公益歌曲一等奖,并作为湖南省唯一作品参加全国比赛,获公安部优秀歌曲奖。
黄立,2016、2017、2018、2020,四次全市禁毒预防教育优秀宣讲员。
黄立,2017年3月,长沙市禁毒预防教育优秀教案评比二等奖。
欧阳胜姣,2018年5月,论文《禁毒教育在中职学校和班级管里中的重要性》获省三等奖。
赵浩,2020年12月,论文《中职学校实训课教学中渗透禁毒教育》,学校课题论文一等奖。
奉光明,2020年12月,论文《班级毒品预防教育机制建设初探》,学校课题论文二等奖。
3. 学校获奖情况
2020年5月,案例《在中职生心中播下禁毒的种子》获长沙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三等奖。
2019年10月,《禁毒班级辩论赛》获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中职学校德育案例三等奖。
2019年度、2020年度高新区禁毒工作先进单位。
2018年高新区禁毒委组织的禁毒宣传文艺晚会三等奖。
2017高新区中小学生禁毒知识抢答赛中学组二等奖,高新区禁毒委,2017年5月。
2016年度禁毒工作优秀单位,高新区,2017年2月。
2016年度全市推进6·26、8·31工程工作优秀团队,长沙市社会禁毒协会,2017年3月。
2016年度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先进学校,高新区社会禁毒协会,2017年4月。
2016年长沙市禁毒文艺汇演一等奖,长沙市禁毒委、市社会禁毒协会,2016年6月。
2015年度社会禁协会工作先进会员单位,高新区社会禁毒协会,2015年12月。
4. 社会反响
2017年12月,自课题开题以来,怀化市中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沅陵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郴州市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四所中职职校,先后加入课题组,采用“四小”模式,均设立了班级禁毒宣传委员,以“禁毒小黑板”形式开展日常禁毒宣传;
2017年3月,2018年4月,两次代表长沙市学校接受国家禁毒办督导,并汇报学校工作经验,得到国家禁毒办高度肯定;
2017年3月12日,我校20多名学生参加长沙市“真情牵手同植树,播种希望共成长”活动,我校学生向全市青年学生发出“拒绝毒品危害,一起健康成长”倡议,长沙政法频道、红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2018年11月22日,湖北襄阳市第四中学来校专题参观交流禁毒教育;
2018年6月25日,长沙政法频道以“毒品预防教育进校园:提升学生防毒意识,首创禁毒宣传委员”专题报道我校禁毒教育;
2018年6月25日,星城在线以“禁毒先锋——让禁毒知识入脑入心,他呼吁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禁毒教育”报道我校禁毒教育工作;
2018年11月30日,长沙市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班上,班级禁毒宣传委员任宣霖同学作禁毒宣讲;
2019年1月14日,“长沙禁毒”微信公众号新闻“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禁毒知识班级团体比赛开始啦”;
2019年4月20日,青春不“毒”行——2019湖南百公里毅行活动开幕式,我校表演禁毒节目《少年中国说》,多家媒体报道;
2019年8月7日,《长沙晚报》网掌上长沙以“青少年禁毒教育如何做,这所学校教你打开正确的方式”报道我校禁毒教育工作;
2019年8月8日,《长沙晚报》以“为青少年筑起禁毒思想之墙——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通过开设禁毒课程,设立班级禁毒宣传委员等方式开展禁毒教育”报道我校禁毒教育工作;
2020年4月25日,长沙市社会禁毒协会微信公众号新闻“高新工程,开学第一课作毒品预防教育宣讲”;
2021年5月,黄立老师被高新区社会禁毒协会聘为区禁毒讲师团副团长。
六、改进与完善
1. 部分教师禁毒意识较淡薄,需要进一步加强专兼职毒品预防教育教师包括班主任的培训,教师培训面确保100%并推进深度。
2. 少数学生对待毒品预防课程不重视,需要寻找在实际教学中的策略与方式,特别是个性差异教育,并开展更有吸引力的活动。
3. 班级禁毒宣传委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积极性差异较大,在工作开展中出现较大不平衡,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工作针对性。
4. 课题合作学校参与度有较大的差异,效果不一,需要加强交流特别是认识层面,同时各校要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工作,着力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七、主要参考文献:
[1]贾红秋.中外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比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5).
[2]余金聪等.中职学生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开发及效果评价第一部分:研究设计和基线情况[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6,26(1).
[3]余金聪等.中职学生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开发及效果评价第二部分:干预即刻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7,26(1).
[4]李敏芳.中职生毒品预防教育实证分析[J].学生教育,2012.
[5]赵翔.中小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1).
[6]杨树华等.云南:毒品预防教育覆盖三万余所学校[N],人民公安报,2016.
[7]张宁等.我校学生毒品相关知识、态度和感受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1).
[8]徐燕兰.教育在我国毒品预防中的作用研究[J],政法学刊,2013(5).
[9]王炜等.校园毒品预防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研究[J],甘肃禁毒网,2015,11.
[10]唐浩.毒品预防教育的监测与评价[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7(1).
[11]杨丽君等.云南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2).
[12]朱易.美国中小学的反毒品课程[J].人才开发,2009(6).
[13]朱冬传.风靡乌克兰的禁毒讲座[N].法制日报,2010-06-22(9).
[14]陈烈全.禁毒教育(高中版)(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批准号:XJKX19A092
课题负责人:黄敏兰
课题单位:长沙市第六中学
主要成员:吴良慧、李珊、李进、瞿建湘、陈志荣、杜芬、孔毅夫、匡林林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本课题以新课程改革为前提,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地的研究与实践,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引导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执行改革政策、适应改革需求。在课题实施中进一步廓清了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形成了一些高质量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以工作室平台为依托,以课堂教学活动为阵地,引领课题组成员在理论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提升中指导实践,积极将研究成果在长沙市黄敏兰历史名师工作各学员单位试行、验证,使历史解释素养教学得以强化、师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得到提升。
一、背景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吹响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育人目标上的重要变化和新要求。素养目标教学的实施,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提出新要求,也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及涵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成为迫在眉睫的当下之急。作为教育大省,湖南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和顺势而上,就必须要尽快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锤炼学科素养,以此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
历史解释是五大核心素养中综合性最强,能力要求最高的一项素养,它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历史理解为支撑和基础,是认识历史和学好历史的关键。目前全国中学历史教学界对于历史解释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而中学历史教师对这一能力要求的理解也处于朦胧状态。希望通过对历史解释的针对性研究,实现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突破。在三维目标培养体系下,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有限。在史料解读中学生更多的停留在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层面,缺乏学科素养体系的构建。而学科素养体系的构建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能力,真正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课题界定
1.历史解释素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的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包括教师目标明确、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学生基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主动的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和教具等。
3.策略:即计策和谋略,一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也是指事物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注意的方式方法。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标有两个:一是教师对历史解释素养本身的理解,主要解决历史解释“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理论性目标;二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研究,主要解决历史解释“怎么用”的问题,这是实践性目标。
(二)研究内容
1.高中历史解释素养基本内涵研究。主要是了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现状。
2.涵养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教学途径研究。主要依托工作室的主题活动,立足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针对性教学设计和基于一定策略课堂教学的实施,从而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高中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在工作室的主题教学活动中,从专家、名师顾问团队以及学员多角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反馈基于历史解释的课堂教学实效。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适时对相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调整、修正、完善。
2.个案研究法。通过教学的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历史解释的存在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研究分析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提出相应路径,并按所设路径组织教学。
3.文献研究法。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史料及理论支撑,并对历史解释相关理论性内涵进行解构和建构,形成一定可以指导教师具体教学实践、可操作的理论成果。
4.经验总结法。通过成立课题组,加强课题实施,课题小组在课题进行前、进行中及时进行课堂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从典型到一般,使此项研究更加科学、严谨和有推广性。
5.调查研究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获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手资料,了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现状。充分利用 EXCEL 和 SPSS 22.0两种统计软件,对所得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得出研究结论。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19年6月进入预研究开始,既成立课题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成员分工。又组织主题活动,收集积累课题资料,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形成课题成果。到2021年4月,课题研究任务基本完成。
1.课题预研究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2月)。成立课题组,在课题专家指导下,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历史解释及课堂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提出初步的研究思路,开展阶段性总结。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件、资料和资源库的搜集、学习、整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中学历史教学方面的专家对历史解释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定课题研究制度、研究计划、课题组人员活动分工,准备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 。本阶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工作室的组织四次研究课,两次专题研讨会。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论证报告、整理有关调查报告、课程资源库、教学案例及论文、研究过程资料等。
3.课题总结阶段(2021年1月—4月)。研究总结与成果评估阶段。本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课题资料进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研究成果,进行最终成果展示。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果与分析
1.厘清了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内涵。
历史解释是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决,是诸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即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因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提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
历史解释素养的学业质量横向标准四层次分别如下:水平1:要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水平2:要让学生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知识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做出解释;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水平3:要让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做出解释。水平4:要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2.探索出了历史解释素养教学落地基本途径。
为加强课题研究与实践,依托工作室的主题活动,立足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针对性教学设计和基于一定策略课堂教学的实施,工作室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践的活动阵地,以课释例,以课带研,在多元实践中不断推进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实现两个转化,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既使教师将历史解释素养内化于心,又探索出涵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地途径,进而使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外化于行,基本解决了历史解释“怎么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明确,聚焦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应该是平铺直述,面面俱到的讲故事,而是应该目标明确的集中针对某些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问题,来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2)充分利用史料,深化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本就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因此,史料是“历史解释”的载体。在历史解释过程中必须重视史实的完整性,因为只有全面认识历史事物才能真正客观合理的进行解释,任何片面的认识都容易导致片面的解释。(3)借助问题驱动,推进历史解释。正所谓无问题则无解释,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材或者材料中某些结论性陈述来设计一系列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历史解释的能力。
3.建构了历史解释素养的评价机制
历史解释素养是体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史证三个素养的内在意识与外显行为的综合素养。基于以往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测评结果可知,这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在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这一核心素养的指标更清晰,与课程内容关联度更强,培养的难度更大。因此,对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测试应引起高度重视,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要逐步推进;在测评中应结合课程内容创设合理情境,客观、全面地做出评价。
(二)对策与建议
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深知与熟悉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以便在历史学科教学各环节中能认识本素养的地位并在教学中自由驾驭本素养,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功能。
2. 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策略呈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明确历史解释的层次性目标,更要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中的历史解释对象,即明确解释什么?
3. 在具化的历史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将历史解释素养教学落地,关键是要明确如何进行历史解释,解决历史解释落地的途径问题。总体上是要基于课标以及其他四个素养进行整体认识与解释,此外还要基于现实反思,真正体现历史学科为现实服务的学科价值。
4.历史解释素养教学最终要落在涵养学生的素养上来。教师依据课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历史解释引领,让学生潜移默化出自己的历史解释素养相应层次的水平目标。
5.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质量或效果,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或手段呈现出来,在中学历史教学各环节中,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以及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各种测试、考试体现出来,以考查学生的素养水平。
五、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
课题组紧扣“核心素养”主题,围绕课题研究,出版专著一本,有25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其中公开发表论文9篇,14篇论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荣誉,11篇论文获得市级论文评比荣誉。
1. 专著出版:《核心素养解读与历史课堂》,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年12月。
2. 论文发表:9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以及省级期刊上。
《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 |
武文 |
《课程教育和教育》 |
2018年7月 |
《基于高考试题的历史解释素养再研究》 |
李进 |
《湖南教育》 |
2020年3月 |
《名师工作室群体动力教养模式建构》 |
黄敏兰 |
《湖南教育》 |
2020年4月 |
《用好部编教材,培养唯物史观》 |
陶新勇 |
《第二课堂》 |
2020年2月 |
《高中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素养的内涵探析》 |
匡林林 |
《第二课堂》 |
2020年2月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三历史备考》 |
陈志荣 |
《第二课堂》 |
2020年3月 |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三历史备考建议》 |
陈志荣 |
《新湖南》 |
2020年3月 |
《基于核心素养浅评全国I卷历史卷》 |
陈志荣 |
《潇湘晨报》 |
2020年7月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一史料实证之内涵解读》 |
李戎 |
《高考》 |
2020年2月 |
3.论文获奖:14篇论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荣誉,11篇论文获得市级论文评比荣誉。
省级奖项 |
一等奖 |
《宏观叙事养情怀,微观推敲立素养》 |
朱真 |
《虽千变与万化,委一顺以贯之》 |
李珊 |
||
《用唯物史观之“魂”守中学历史教学之“舍”》 |
吴良慧 |
||
《聚焦"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设计》 |
杨昌志 |
||
二等奖 |
《“时”探究以解惑,知特性勿落“空”》 |
匡林林 |
|
《“史料实证”素养四个水平层次的培养途径》 |
孔毅夫 |
||
《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
武文 |
||
《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落地”途径浅谈》 |
武文 |
||
《何为"史料实证”》 |
李进 |
||
《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
何慧 |
||
《浅谈时空观念的多层次培养途径》 |
杜芬 |
4.优秀教学设计46篇,主编、参编各级教学资源6部。
(二)成果影响
课题组以课题引领带动,本着“共享理念”,共享教研成果,扩大辐射区域、在推动区域学科教学的共享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共承接长沙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及教科院各类培训工作6次;加强与浏阳王虎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长沙县马如龙历史名师工作室、岳麓区青教会、芙蓉区、宁乡县等区域教研交流,带动长沙地区教研的发展。积极扩大交流、走向全国,分别与广西、广东、山西省省开展教学教研交流活动。全国知名公众号历史园地、高中历史教学等先后对工作室活动进行专辑推送,扎实有料的活动研究,得到了全国历史教学界同行的认可,在全国中学历史教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1.承接长沙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及教科院培训工作5次。
2.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主题讲座17次。如:
2018年9月19日,湖南师大附中,《聚焦核心素养,探究落地途径》,课例《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工作室成员、国培208班成员、师大附中集团高中历史教师及长沙其他中学自愿参与观摩的老师共计230余人。
2018年11月28日,长沙市第六中学,长沙市、长沙县、浏阳市历史名师工作室三室同课异构,课例《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探究核心素养。三个工作室成员及长沙其他中学自愿参与学习的老师共计150余人。
2018年12月13日,长沙市第六中学,“核心素养落地历史课堂”,工作室学员与全国名师同课异构,课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作室成员、国培班学员、长沙市各学校老师共计200余人。
2019年6月26日,长沙市第六中学,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课题教学,课例《古代商业的发展》,工作室成员、长沙县工作室成员、韶关市历史骨干班成员、长沙市各中学历史教师计200余人。
3.在新冠防疫期的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课。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公益课有:潇湘晨报2020年在“战疫”中成长公益大讲堂,首席名师黄敏兰老师做《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备考建议》讲座。湖南省教育基金会,湖南省共青团组织的《加油吧,高考》公益讲座首席名师黄敏兰主讲历史学科的高考备考,并在芒果TV教育频道播出。团队名师瞿建湘老师高考二轮复习系列公益讲座,在博雅云课堂播出。学员匡林林、朱真、李进、周君维等老师参与长沙市教科院“停课不停学”公益课堂,提供优质课十余堂。
六、改进与完善
1.教师的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地位是认同的,但限于新课程的高度概括性局限了中学历史教师对其理论认识深度不够,“是什么”问题在内涵与外延上还不能驾轻就熟,尚难以对该素养的学理解释有更透彻的体认。中学历史教师对历史解释的理解本身就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内化于心、转变观念、指导教学。
2.教师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实践运用时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还比较别扭,不够顺畅,“怎么用”的问题还难以达到融汇贯通地步。以课释例,以课带研,难以较完整的体现该素养教学的全面落地,效果研究侧重于工作室的主题研修和名师团队观察与评价,整体样本偏小,宽度不够。
3.本课题研究重点落在了教师素养的提升与教学渗透,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涵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地途径,进而使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外化于行,还很不够,需要更专门和针对性的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4.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学生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实现对历史解释素养更准确理解的把握,真正提升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因此,素养教学是一个整体,必须要将基础知识与历史解释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要将历史解释素养与其他素养有机结合、融合或整合。
5.授课老师的个体不同,学生个体素养不一,对同一主题的课堂设计以及知识渗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差异,对历史解释素养落实的把握也就必会不同,所以本课题所初步解决的一些问题或一些认识,大多不带有普遍性,可能需要因人、因课而异,要灵活运用与掌握。
6.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绝不是一节课能达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都能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有意识的提升师生互动、师生相长,让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逐步提升。
七、主要参考文献:
[1]赵亚夫. 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庆忠, 唐凌. 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伍新春, 朱谨译. 学习与教学策略 I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赵亚夫.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李剑鸣.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 上海 : 三联书店, 2007
[6]何成刚.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 上海 :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何成刚, 夏辉辉. 历史教学设计[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苏继红.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哈尔滨 :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10
[9]叶小兵, 姬秉新, 李稚勇. 历史教育学[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0]杜芳, 刘汝明.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3
[11]袁从秀. 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3
[12]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S], 2014
[13]朱汉国, 王斯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S]. 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14]何成刚, 张汉林, 沈为慧. 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16]本刊编辑部. 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 人民教育, 2015(4)
[17]邵朝友, 周文叶, 崔允廓.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J]. 全球教育展, 2015(8)
[18]陈超.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6(1)
[19]戴加平. 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J]. 历史教学, 2016(3)
[20]虞文琳. “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历史教学, 2016(3)
[21]余文伟.“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及其意识的养成[J].历史教学,2016(3)
[22]朱能. 改变学生“简陋思维”的历史解释教学[J]. 历史教学, 2016(3)
[23]何成刚. 基于历史解释的教学设计——以“秦文化与秦的兴亡”为例[J]. 历史教学问题, 2016(4)
[24]刘俊利. 基于课程目标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与内涵[J]. 历史教学, 2016(5)
[25]张汉林. 从历史学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 历史教学, 2016(5)
[26]朱能. 试解“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关系之惑[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5)
[27]邓京力. 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J]. 历史教学, 2016(6)
[28]周玲花. 例说历史解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落实[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8)
[29]何成刚. 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J]. 历史教学, 2016(9)
[30]郭子其. 以“人”为中心解释历史的教学价值与策略[J]. 历史教学, 2016(10)
[31]向佐军.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 中学历史教学, 2016(10)
[32]季芳. 聚焦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 江苏教育研究, 2016(11)
[33]张友党, 宋艳婷. 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策略[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11)
[34]李露芳. 从叙述走向解释的高中历央教学[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12)
[35]周月. 浅析“历史解释”素养养成方法之有效提问[J]. 长江丛刊, 2016(12)
[36]王巧琴.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 亚太教育, 2016(22)
[37]周龙祥.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史料甄别和选取[J]. 基础教育研究, 2016(22)
[38]田春苗, 范英军.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三着力点——以“评价秦始皇”一课为例[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7(1)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课题批准号:XJKX19B337
课题主持人:陈宏亮
课题单位: 浏阳市第九中学
主要成员:满杰、罗曝忱、寻细艳、杨桢、肖久林、陈友芳、黄姬、张志敏、罗加兴、肖海燕、王意诚、
黄继芳、彭新文、欧阳利斯
聚焦学科素养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本课题聚焦学科素养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等相关概念,重点针对高三课堂教与学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科思维构建,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有选择地对长沙地区部分高三思政课堂对于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打造高效高三课堂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本课题经调查分析后得出以下高三课堂教学策略改进建议:革新课堂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科思维,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习总在中小学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我们思政教师而言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师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高三思政课不能只为了应付高考,要打造有效的高三课堂,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作用。
2.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
2017年教育部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的思路,开创性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制定了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确定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构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了有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构建了活动型课程,这是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今后高中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要注意的重点问题。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启示高三一线教师,不能将高三复习简单化定义为学生知识记忆和考试能力的提升,在搞好高考复习的同时要综合考虑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提升学生政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3.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
高三教学很大程度上是针对高考的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提出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以“一体四层四翼”为核心的高考考试改革构建起了学科素养导向的高考评价体系,推动着高考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变革,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直接推动高三教学的改革,直接牵动着高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方向的改变。通过对近年来的各省高考真题命题角度和侧重点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高考政治题在材料取材、针对学生的测评点等方面在发生明显的风向变化:新高考不需要教材背诵者和解题技巧的崇拜者,需要的是真关心社会、关心国内外政治格局,有理想有担当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高三政治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高三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多数教师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式、贯输式为主,以练代讲现象突出,整个高三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练习和大量的无效的重复讲解。应试教育气氛非常浓,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眼睛里只有高考,只有试题,在高三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单一的因素,没有从整体上思考,忽视思政课堂的德育功能和学生个体因素,更忽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忽视使学生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出现学生只知课本不关心社会,更谈不上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
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政治导向,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新的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申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个课题。
1、学科核心素养。本课题研究所指的“学科核心素养” 不但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正确的价值取向、政治修养和思维品质,也包括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和表现,是智育、德育和实践能力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2、高效课堂。“髙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活动规律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上,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题认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就是在探索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投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我们认为高效课堂能更好进行德育和智育教学,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学生通过高效课堂学习能更好为高等教育、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作准备。
3、教学策略。本课题研究所指的“教学策略”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主要是针对高考而制定的、付诸于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等。
4、“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拟从农村中学高三教学的现状出发,并根据社会发展和高考要求,探究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并将研究成果在浏阳市高级中学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完善,以期指导农村高中高三政治教学。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使高三政治教师对政治学科素养这一概念、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为高三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指导和案例参考,优化高三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应试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科知识能更好的落实,学科思维能得到更好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科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根据新课标、新高考对高三课堂的要求,调查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关系定位、必备知识落实、学科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培育、核心价值的养成、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等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研究思政学科考试和评价,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不可直接观测这一特性,提出通过真实情境、学科任务、学科内容诱导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关键行为表现,再通过这些关键行为表现推断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基于高考对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构建融真实情境、学科任务、学科内容于一体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4×3”测评框架。
2、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的研究包括:
1.教与学关系定位策略研究。加强德育引导,渗透生本理念,全面改善教与学的关系,要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思维,提高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2.教学目标的达成策略研究;主要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几个角度研究目标达成的可行策略、教材处理、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浏阳市第一中学、第九中学为个案,边研究、边行动,用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三、过程与方法
调查问卷基于思政课堂教学现状,着重从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设置调查选项,主要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问卷调查表设计好后,将其上传到“问卷星”,获得参与问卷调查的二维码。然后将调查的“二维码”转发到长沙各地特别是浏阳的政治组,由各校政治组老师选两个高三班级,将学生问卷的“二维码”发送到所带班级的班级微信群,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放假时间完成学生问卷调查,政治教师则完成相应的教师问卷调查。同时也将教师问卷调查发送到“湖南高中思政教师群”“全国思政教师教研群”请他们花两分钟完成教师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后,统计调查数据,得出相关结果,完成问卷调查报告。
2.按子课题分工,进行相关研究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课题组按子课题内容和课题组成员各自的特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教与学关系定位策略;教学目标的达成策略;主要从必备知识策略、关键能力提升策略、学科素养培育策略、核心价值养成策略、教材处理、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为了互相鼓励和支持,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和困难,都可以随时提出来一起讨论合作解决。同时,以浏阳市第一中学、第九中学为个案,边研究、边行动,用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3.按研究分工撰写课题论文积极参评或公开发表研究成果
课题组要求成员在子课题完相关研究后,一定要根据子课题内容和具体研究对象撰写论文,并积极参与有关评奖活动,如参加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等。或者投稿到杂志社去发表,如《中学教学参考》《新课程》《中国考试》等。不管是参评还是发表,要求论文版面中要备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2019 年度基础教育一般课题,课题名称聚焦学科素养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XJKX19B337)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之间为了互相鼓励和支持,当有老师的论文参评得奖或成功发表见刊时,第一时间发到课题组群进行分享,大家热烈祝贺,对其他课题组成员也是一种激励。
4.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各子课题将研究成果写成相关论文后,主持人要求各课题级成员将本课题开题以来自己研究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全文电子稿、获奖证书、发表所在期刊的照片、复印件、学生获奖证书、校本教材、学生比赛活动照片、所上教研课的教学设计、课件、上课照片等资料全部收集。
根据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结题细则》《结题须知》和研究报告撰写格式等,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复修改,同时填写结题申请书,准备结题。
1.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成员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核心素养文献,学习有关高中心理学理论及学生认知理论,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试题,明确现行政治高考的特点和对学生的能力、素养的要求。
2.调查研究法
调查现有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高三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关系定位、必备知识落实、学科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培育、核心价值的养成、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等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3.行动研究法
个别研究时本课题分为一中、田中、三中、二中、五中、八中、九中、艺校八个组独立进行,集体研究时将课题分成 8 个小的主题,每次组织全体成员,借助成员讲座、课堂教学进行主题式研究,课前要发放围绕主题而设置的观察量表,紧接分组展开讨论,形成每次的主题报告,对学生政治学科素养和高考备考成绩不断进行追踪调查,进行比较评价,优化高三课堂教学,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
4.案例研究法
在本课题教学策略研究过程中大量的借助于教学课例进行,并且研究成果也都要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每次教学课例实验后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研究改进的办法,组长将成员小结进行系统分析总结。
四、结论与对策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更好了解农村高中思政课堂的教学现状,推动课程育人,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等形式,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维度对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为本文的形成了提供一个有效的科学论证。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思政课堂教学中“学生状况、教师状况、教学实施”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科素养目标的实施情况,从而提高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推动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依据。
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课堂中教与学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教师问卷来看,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81.6%的教师表示会经常思考,但感觉有点困难,只有 18.4%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重视且能非常娴熟的处理教学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56%的教师则能根据教学任务灵活选择,26.4%的教师经常以问题导向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对于自己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清晰,也采取了有效教学的措施;但也有 17.6%的教师还是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是不能很好的处理教与学关系的,究其原因,部分教师没有完全转变观念,没有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由此,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的在政治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政治教师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实施课堂教学中处理教与学的能力尤为重要。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当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从学生问卷来看,在政治学科的自主学习中,47.37%的学生总感觉效果不好,86.07%人的学生学习是通过大量的做题、背记来实现的,学生对自主学习理解出现偏差,自主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效果不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重而道远。从学生问卷和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重视的,教师在落实知识、培养能力上也付出了一定时间与精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必备知识是应该的,但是,从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层次来看,落实必备知识是最基础的,这是提高能力和培育学科素养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师问卷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有32.8%的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基础知识的落实。在学生问卷中我们同样发现,有 16.21%学生认为思政老师最喜欢做的是告诉你“这是重点,要背记”,这是典型的知识本位教学的体现,只重视学科知识忽视其它,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落实必备知识上存在认识不清、本末倒置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政学科来看,学科思维是桥梁是关键,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99%以上教师都认为学科关键能力十分重要,但是,有 8.8%教师不太清楚学科思维能力如何培养,51.2%教师对学科思维能力培养一知半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86.07%学生勾选了他的思政课采用最多的思维能力训练方法是背记、做题,这些都反应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非常迫切!
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环,教师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直接影响高效课堂的构建水平。问卷中,我们发现 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的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与利用,但是仅仅 24%的教师经常对多媒体资源开发利用,能够结合时政和生活重新构建教材体系的也仅仅 49.6%。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深度与广度要求高、时政素材更新过快、教学资源分布零散,导致教师处理难度大,高中繁重教学压力下教师精力不济、能力不足导致教学资源处理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桎梏着一线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建立。
1.革新课堂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应革新课堂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们每次上课都要以问题为导向,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对即将学习或复习的内容进行大致概括总结,并分析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这样既能让学生回归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推动学科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政治学科是一门立德树人的活动型课程,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构建综合型课堂,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对教材知识结合生活、时政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情境教学是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的最佳方式,教师要以议题为引领,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议题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企业的经营》这一框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议题:直播带货,老板们“御驾亲征”为了啥?在新冠疫情形势下,直播带货迎来最强风口,掀起新经济时代浪潮。继普通大众、娱乐明星、政府官员等纷纷走入直
播间,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特殊群体加入了直播带货的大军,他们就是各大企业公司的老总。他们亲自出马,“御驾亲征”,为自家(本地)的产品代言,如罗永浩、董明珠、吴召国等。
问题1:为什么老板们亲自直播带货?你认为老板们直播带货会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吗?
问题2:假如你是湖南浏阳市市长,想为浏阳金橘直播带货,请你设计一个两百字的发言提纲。
这样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3、注重培养学科思维,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学科思维能力是政治学科的关键能力,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是培育学科素养的根本路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即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
思政课是一门活动型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创设思辨式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国家
级赛课一等奖得主(2015年)福建格致中学的张宇老师在教学《人生价值的实现》一课时,就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楼房的一层是一家面包店,而二层住着一位快乐的单身汉。每天清晨,单身汉都是在面包店的芳香中醒来的……有一天,快乐的单身汉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原来他的邻居面包师,向其索取20枚金币作为每天清晨闻其面包香气的报酬。法庭上,法官也要求单身汉向面包师支付这20枚金币……然后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快乐的单身汉,你如何应对这场官司?问题提出后,张老师让学生从法官、面包师、单身汉三个角度进行思考。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推动了学科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五、成果与影响
本次研究通过举办讲座、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并撰写和发表论文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果,此外,本次研究还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列举如下:
1、撰写研究报告《聚焦学科素养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发表论文六篇,在中国知网被多次引用和下载,有效推广了课题研究成果。
①《知识-语言-思维: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思想政治学科测评体系新转向》陈友芳于 2018年7月发表《中国考试》
②《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陈友芳于 2019 年 10 月发表《中国考试》
③《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科思维能力培养》陈宏亮于 2020 年 2 月发表于《中学教学参考》
④《浅谈思想政治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陈宏亮 2020 年 11 月于《中学教学参考》发表
⑤《探索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王意诚 2019 年8月于《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发表
⑥《浅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王意诚 2019年9月于《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发表
3、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9篇:其中一等奖 2 篇,二等奖 7 篇。
《湖南农村中学高三思政课堂调查报告》陈宏亮、罗曝忱,2020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协会一等奖
《聚焦学科素养的高三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报告》肖久林、陈宏亮2021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协会一等奖
二等奖论文七篇:
1《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浅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中关键能力的培养》陈宏亮2020 湖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协会二等奖
2《聚焦学科核心素养高三思政课堂教与学关系探讨》满杰 2020 湖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协会二等奖
3《聚焦学科素养高中思政课堂育人价值新导向》罗曝忱、陈宏亮 2020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协会二等奖
4《高三思政课堂必备知识掌握策略研究》杨桢 2020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协会二等奖
5《高三思政课堂核心价值养成策略初探》寻细艳 2020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协会二等奖
6《高中政治学科素养培育策略研究》罗加兴 2020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协会二等奖
7《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活动型课程设计》黄姬 2021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评选协会二等奖
其它获奖论文八篇:
1.《高中政治学科素养培育策略研究》湖南省教育学会一等奖(陈宏亮)
2.《应试教育压力下,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疏导及对策》湖南省教育心理学会一等奖(陈宏亮)
3.《推导型试题的能力要求及解析方法》当代中学生报一等奖(陈宏亮)
4.《课堂教学活动化、生活化、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本质》陕西师大基础教育学院一等奖(陈宏亮)
5.《高中思政课堂核心价值培育策略研究》长沙市教科院二等奖(陈宏亮)
6.《浅谈《消费及类型》课例中教学情境实施与反思》湖南省教育学会一等奖(寻细艳)
7.《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政治四种关键能力》湖南省教育学会二等奖(张志敏)
8.《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三思政课堂必备知识掌握策略研究》长沙市教科院一等奖(杨桢)
1.主编教材和校本教材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课题组陈友芳教授主编的《经济与社会》新教材在全国各地开始使用,在价值引导和培育学生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题组开发、编写系列校本教材《高三政治教与学》《政治高考路向》(陈宏亮老师主编)采用结构化、系统化推进方式,对于提高教师实施教学的能力,培育学科素养,培育核心价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学业质量。在 2020 年高考中,浏阳一中文科综合平均分有三个学生位居前万分之一,在湖南所有学校里是最好的,浏阳九中作为一所三类学校日常调研考试平均分远远超过了同类学校。
2.教师获得与本课题研究有关奖项(部分)
1.长沙市立德树人教学风采竞赛《国家财政》 |
陈宏亮 |
长沙市一等奖.2019. 11 |
2.浏阳市教学风釆大赛教学设计 |
陈宏亮 |
浏阳市一等奖.2019. 12 |
3.《认识社会价值选择一轮复习》 |
陈宏亮 |
浏阳高三政治研讨会公开2019.12 |
4.《经济生活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 |
陈宏亮 |
浏阳高三政治研讨会专题讲座 |
5.《试题讲评》 |
陈宏亮 |
浏阳高三政治研讨会专题讲座2021.12 |
6.《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公益讲座》 |
王意诚 |
浏阳教育局.2019.12 |
7.《高三思政课堂必备知识掌握策略研究》 |
杨桢 |
浏阳高三政治研讨会专题讲座2020. 12 |
8.《政治生活》高考命题研究及备考策略 |
杨桢 |
长沙高三政治研讨会专题讲座2020.4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示范课 |
杨桢 |
湖南G10教育联盟2019 |
10.《高三思政深堂核心价值养成策略初探》 |
寻细艳 |
浏阳高三政治研讨会专题讲座2020.12 |
时 间 |
课题成员 |
奖 项 |
2019 |
王意诚 |
政府嘉奖 |
2020 |
王意诚 |
正高级教师 |
2019. 2020 |
陈宏亮 |
政府嘉奖 |
2020 |
陈宏亮 |
浏阳市学科带头人;长沙市优秀教师;长沙市政府“记功” |
2019 |
寻细艳 |
政府嘉奖 |
2019 |
杨桢 |
长沙市卓越教师——优秀骨干教师 |
2019 |
杨桢 |
政府嘉奖 |
2019 |
黄继芳 |
政府嘉奖 |
2019 |
满杰 |
政府嘉奖 |
2021 |
陈宏亮 |
浏阳市陈宏亮名师工作室挂牌 |
(三)课题组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大:
课题开展研究以来,其研究论文在各类期刊发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有效推动了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提升,同时,课题成员不断成长,多次上公开课,作专题讲座,特别是王意诚老师评为正高级教师、陈宏亮老师 2020 年评为浏阳市学科带头人、2021 年评为浏阳市高中政治首席名师并授牌成立名师工作室,杨桢评为长沙市卓越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很好的发挥了课题组的辐射引领功能。
六、改进与完善
本次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亟需完善修正之处。希望给我们课题组成员乃至后续做此研究的同仁以一定启发,以期对该方向有更深入的研究。
首先,研究调查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的调查方法,虽然收集的样本有一定代表性,但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调查结论是否有普遍性尚未可知,需要业界同仁一齐继续论证探讨。
其次,需要做更为精确的样本分析。
在访问调查中对于教师群体的访问分层设问方面做的不到位。应该进一步对不同层次的老师做进一步的了解,例如针对新高三老师、资深高三老师,专注高考研究的研究员进行有意识的分层探讨,不同角度的探讨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问题。同样针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时也存在未对样本进行明确分层调查研究的问题,后续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做分层调查研究,以期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根据。
最后,针对研究策略的进一步应用化的可行性以及实施效果可以进一步进行探讨。
本次研究所得出的研究对策实施效果如今尚在论证阶段截至本次课题结题其效果论证还在进行中,需进行进一步论证研究。此外,教学策略的可推广性目前还未论证,希望全省乃至全国同仁在教学实践中给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1]孙广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266.
[2]李瑞霞.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创新浅谈[J].学周刊,2020(09):141-142.
[3]刘辉.思想政治课堂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3):111.
[4]王小玲.开发教学资源,提升高中政治教学实效[J].教育观察,2019,8(18):120-125.
[5]张艳红,郝晓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6):96-100.
[6]赵惠玲.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8(24):114-115.
[7]张炜.高中政治优质课堂的打造[J].学周刊,2017(17):84-85.
[8]战晓菲.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9]杨玉成.浅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现代交际,2017(01):149. [10]郝晓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中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10]王永广.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5(10):47.
[11]黄会芳.探究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5(05):121.
[12]李丽莎. 高效课堂视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组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3]邹彩虹,吴克明.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构建路径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04):19-21.
[14]殷晓媛. 思想政治课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15]李晶. 高中高效政治课堂的构建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16]邓楚龙.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模式构建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04):124-126.
[17]陈轲. 高中政治课高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18]胡红燕.引入信息技术打造高效高中政治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