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 from 企业网站模板
作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理论提升 孙智明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理论提升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孙智明


一、选择好理论依据

    (一)选择合适的理论

     常用的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管理学……

     课题的分类:1.学科教学类: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作业设计。2、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自主管理、习惯养成。3课程建设: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4教师培训:入职教师、新手到专家型。5学校管理:智慧校园、校园文化、家校沟通。6德育课题:核心价值观。7心理健康:行为矫正、团体辅导、网络暴力、厌学心理、危机朋辈干预

    (二)选择经典的理论

    1.哲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体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主要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和身体、劳动能力和智力水平、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序取决于社会条件;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教育学理论。(1)建构主义:主要理论来源——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要观点: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属性)‘’建构的过程平衡——同化或异化——平衡

2)人本主义:罗杰斯等。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和自我实现。

3)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4)最优化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是前苏联。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

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6.创造必要条件。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5)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心理学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2)积极心理学

2002年,美国Carr出版了《积极心理学》一书,非常系统且详尽地介绍了这个领域。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Carr归纳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六种美德分类及相对应的二十四种品质(性格优势)。六种美德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克己,超然;以及各自对应的品质,如下:

智慧——创造力;好奇心;思维开阔;热爱学习;洞察力;

勇气——本真;无畏;毅力;热忱;

仁慈——善良;爱;社会智力;

正义——公平;领导力;团队合作;

克己——宽容;稳重;谨慎;自我调节;

超然——欣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

综而观之,在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内容、价值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结果及概述。积极心理学与儿童潜能的开发与教育、与青少年家庭教育、与大学生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效果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3)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心智的结构》,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数理智力: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以及通过对事物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空间智力: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运动智力: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

节奏智力: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

交流智力: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自省智力: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瞭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4)金字塔学习理论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

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三)选择最新的理论

1.核心素养

1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

 为了便于进一步比较分析,报告将29个素养框架中的相关内容归纳为两大类18个素养条目,大体反映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或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对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判断和整体把握。

  这18项素养条目中,有9项都与某个特定内容领域密切相关,被称为领域素养,包括基础领域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和新兴领域素养(信息素养、环境素养、财商素养);另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素养被称为通用素养,它们分别指向高阶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个人成长(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与社会性发展(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报告也对各素养在不同国际组织和经济体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为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这七项素养中有6项为指向跨领域的通用素养;仅有1信息素养指向特定领域。

  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不局限指向特定目标或特定领域,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内涵呈现广谱、多元、全面的特点。同时,高阶认知、个人成长与社会性发展等通用素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特点说明,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正在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报告还发现,财商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等素养仅仅被高收入经济体重视。高收入经济体的素养框架的覆盖面比中等收入及以下的经济体更多。例如,财商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仅为高收入经济体所关注,这也许反映了教育变革的内在趋势。

2)我国关于人的核心素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

社会责任: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治信仰、生态意识

国家认同:国家意识、政府认同、文化自信、

国际理解:全球视野、尊重差异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审美情趣:感悟鉴赏、创意表达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数字学习

身心健康:珍爱生命、健全人格、适性发展

实践创新:热爱劳动、批判质疑、问题解决

3)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

数学: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英语: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物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化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

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生物: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政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地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音乐: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

体育: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美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艺术:艺术感知能力、艺术审美情趣、艺术创意表达

通用技术: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

信息技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2.学业评价

 (1)发展性评价理论。着眼于被评价者的发展 。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突出评价的过程。关注个体的差异。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学习结果可观察

香港大学比格斯教授通过研究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进行大量实践研究后提出,根据学生的回答能力、回答思路、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整体结构这四个特征,可将学生回答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抽象拓展层次

3.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从普利戈律的混沌学原理出发,吸收了自然科学中的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和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共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多尔在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一书中,运用后现代主义观点,对课程的现状、发展趋向作了分析,他的观点可以反映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领域的最新成就。

多尔对现代主义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批评,认为封闭性、简单化、累积性是现代主义课程的病理,后现代主义课程强调系统,课程建设要随时考虑到流动、变化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复杂性意味着教育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组成的,其因素是网状的,影响是综合的;变革性则指系统从远离平衍的状态到形成新平衡的过程是突发性的,教师要适时诱发学生内部的不平衡以求新的平衡,课程应给学生自己组织的机会,在最有利的时机引发学生的内部重组。多尔把他设想的后现代主义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以及严密性。


二、设计好研究框架

厘清三个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解决四个问题(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措施与效果的关系?)

案例一:《区域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体系;形成我市区域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环三元”(三环为环境、课程、活动;三元为学校、家庭、社会)范式,以及推进的支持体系,促进我市中小学生(含职业中学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

研究内容:

1.区域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环三元”范式研究

2.区域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

3.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研究

研究思路:

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我市拟采取“三环三元”策略推进。三环指环境、课程、活动三个实施载体,三元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元素,协同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立体网络。

1.建设校园环境。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设计与布置,营造环境与氛围;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文化的变革,适应互联网+的新要求。

2.开展实践活动。围绕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成序列、有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与成长。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设计有:常规实践、特色实践、公益实践、主题实践四类实践活动。

3.依托各级各类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强化德育课程、重视心理课程、依托学科课程

案例二:《初中生物实践-体验型教育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实践-体验型课堂教学模式,开发生物兴趣活动校本课程,组织生物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研究内容:

1、实践-体验型教学理论研究

2、结合多个典型课例,总结实践-体验型教学典型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开发以开心农场、趣味实验、生物科学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

4、初中生物野外考察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设计及实施办法的研究。

研究思路:

本课题通过收集和整理分析我校自2003年以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生物野外考察、兴趣活动、生物园活动、农村生活体验等方面积累的大量素材,结合国内外在体验式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实现“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实践能力、展现和提升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初中生物实践-体验型教学系统,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案例三:基于“认知冲突”的学生前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研究

研究目标

①诊断和分析小学生有关前概念的特点及其成因,为课堂教学中概念改变教学提供基础和参考;②探索基于“认知冲突”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前概念的有效转变,提高学生概念学习的效果。③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参与教师的理论素养、课堂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研究内容

①小学生前概念特点及成因诊断与研究

②基于“认知冲突”的前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研究:重点选择一些大多数学生都存有“错误概念”或“迷思概念”的内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前概念特征和成因,选择一些概念转变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案例四:小学数学低年级粗心现象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研究目标:1.总结归纳出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粗心现象的几种类型。2.初步建立起一套针对小学数学低年级粗心现象的干预方案,帮助学生有效改善粗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促其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细心人

研究内容

1.进行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粗心类型的研究,为干预策略的研究提供依据;

2.研究集成多种训练方法的策略,促进学生粗心现象的改善。

案例五:初中语文“幸福课堂六环”教学模式研究

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构建“入情—感受—交流—赏析—探究—拓展”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2.通过研究,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幸福感得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增强。3.通过研究,使语文教师更能基于学生的幸福感受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研究内容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来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开展“幸福课堂六环”的独立环节与整体构建研究

入情:探索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点燃学习热情,投身课堂;

感受:研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方式,或体验课文思想的深邃,或感受语言的优美;

交流:研究学生幸福交流的形式,使学生在幸福交流中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题;

赏析: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文段进行有效赏析的方式,使学生在赏析中获得幸福感;

探究:研究引导学生对文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究,既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美”,又能深化学生思维;

拓展:研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迁移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幸福的体验。

(二)开展“幸福课堂六环”的融合性研究

在研究中,针对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特点,综合运用辩论、竞赛、表演等不同的活动形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互动中激发兴趣、发掘潜能、满足欲求,在洋溢着幸福的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幸福课堂六环”的有效度研究

 “幸福课堂六环”模式的有效性进行适时的检测:包括知识要掌握,能力要发展,情感要丰富(语文的三维目标)。同时还要感受到幸福的五个维度:即安全感、归属感、被尊重感、成就感、美感。在研究中,要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检测等多种方式获取第一手的数据,以检验该模式的有效度。

三.锤炼好思想观点

(一)观点要准确

 1、符合政策法规: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学科教学类课题、)。不以个别学生的成长为依据(奥赛思维)。不以失效文件政策为依据(十二五规划、中小学生守则、)

 2、符合一般规律。不搞实验对比(培养爱眼习惯)。不加重学业负担(家庭作业分层设计)。不违背成长规律(国学经典背诵)

 3、符合课题范畴。不要无关的数据。不要无关的案例。不要无关的成果

(二)观点要提炼

下定义的语句。论证性的结构(论点、论据、论证)

可检测的论据(数据问卷、调查访谈、案例)

(三)观点要归纳

  合并同类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