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研究
长沙市长郡中学 王 宇
摘 要:本研究认真梳理当前地理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分析了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能力有效融合、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与地理实践课程有效融合、与地理试题有效融合等方面展开研究,开发高中地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案集、试题库,校本教材等课程资源,并开设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研究。
(一)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并且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高中地理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符合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中能够通过开发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完善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1)在理论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通过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充实地理教学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如何深入挖掘以及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是新时期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对其进一步补充和深化。
(2)在实践中,通过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具有现实意义。本课题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意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促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又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
本课题研究拟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了解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2、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潜移默化中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加强地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中教学,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课堂教学依旧是学习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不能忽视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较弱,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也少,可供开发的教学资源不够,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情绪不高。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主要挖掘中华传统古籍、中国传统民居、中华文化遗产和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有关的地理教学素材。首先对现行地理教材各章节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加以开发。另外是从课外补充相关内容和案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根据开发的相关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践进行教学设计。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理论的深化和总结。
长沙市长郡中学的实践课程十分丰富,其中有体育节、艺术节、人文节、科技节等主题节,走进军营、走进新农村、走进职场的三走进,研学行中的绿色之旅、红色之旅和蓝色之旅。因此在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充分的结合这些校本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1)借助“人文节”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校“人文节”在每年高一年级下学期举行,以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品味,培养人文情怀为目的,包括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地理学科可以充分借助“人文节”的活动机会,设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2)在走进新农村活动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新农村是每年高一年级学生暑期开展的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整个年级学生会被分成若干大队,去往不同的农村地区根据选定的课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地理学科可以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当地的实际设计课题供学生调查和研究,并派老师随组指导。
(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二上学期学生的选修课程中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合进去。
考试是目前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大学招生,毕业考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地理试题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可行的重要途径,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1)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有试题收集与整理。对每年高考试题、各地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各类型的模拟试题中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进行手机与整理,形成地理学科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库。
(2)高考和学考试题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的分析与研究。收集每年各地的高考试题和学考试题,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
(3)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试题设计。通过对地理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对有关高考和学考试题的分析,合理选用有关素材,命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试题,丰富试题库。
(三)
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得出以下结论和结果;
1.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优势有劣势,既有机遇也存在挑战
(1)优势分析
①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十分丰富。可以从中华传统古籍、中国传统民居中、中国民俗文化、民歌、民画、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谚语及中华文化遗产中进行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②新课标中对相关内容的要求
透过课程标准可以看到地理学科顶层设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要求十分明确,这就为教材编写和学校课程以及教学提供了参考。
③地理教材体系中包含了可以融入的章节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1的教材第四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节中以我国古建筑作为教材案例,一是引用半坡村落遗址修建在河谷阶地上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并着重提出在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已经具备了这种思想。二是引用的是丽江古城,丽江古代居民利用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段引入城中,分为无数条支流,形成城中独具特色的高原水乡风情,这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强化分析,引导学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还可以例举苏州园林等更多的实例进行佐证,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④高考地理试题中的考查比重很大
高考地理试卷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试题素材或者直接的考查比重很大,由于高考的影响力很大,对地理教学有很强的指示性,这样的结果也就为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优势条件。对近三年来高考试题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发现累计出现22组试题(17年全国文综卷Ⅲ中剪纸和戏曲是同一组试题),包括21种不同素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二十四节气和丝绸之路均考查了两次)。从类型上将21中不同素材分为了古代建筑、文化艺术、民俗文化、文化典籍和文化线路等五类,其中民俗文化类素材最多,有8种,古代建筑其次包括明清皇宫等7种,文化艺术有6种,文化典籍和文化线路均为两种。
(2)劣势方面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仅文化典籍这一块古代的书籍就十分之多,要全面挖掘所有的古籍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工程量非常巨大,而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任务本身就很繁重,缺少充足的时间和经历,如何在这些资源中有效并且高效的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是一大难题。
②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分散,零散的内容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将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使教师在教学中能真正加以渗透,学生能有效的吸收这一方面也是值得探究的方面
③从目前的现状上看,不仅是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教师尤其是地理教师同样也缺少相关的知识以及系统的学习。没有教师的科学引导这对于在学科课程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3)机遇方面
①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高中地理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是符合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究中能够通过开发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完善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中提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修订的主要内容变化中提到更新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修订工作对各个学科都提出要在课程中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另外,新高考改革实行选课走班制,不断拓展和丰富地理课程的内容,在地理学科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和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③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日趋成熟
在新课标中提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要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相衔接,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个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体系日趋成熟。
(4)挑战
当前地理教学评价体现在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与学习质量评价密切相关的中考、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中如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不够,或者只是简单的将其作为情境材料,而不是需要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内容中所体现的地理学科知识,这就势必使学生和家长对这方面内容的忽视。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又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密切相关,就会进一步引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程的漠视。因此,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在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将是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挑战。
高中地理学科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结合新课程高考地理学科命题凸显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考查目标,从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地理学科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功能。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在高中阶段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基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内容的培养;基于“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特性的培养;基于“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鉴赏能力;基于“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内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课题组在深入研究中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并且可以将这些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融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为此,课题组选择了《黄帝内经》《水经注》《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以及唐诗、宋词和谚语等文化典籍,从这些文化典籍中梳理出相关的素材69条,从原文、译文、从地理角度分析、地理教学中融合的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编制成《文化典籍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成果集》,以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参考。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根据开发的相关课程资源,积极进行教学设计,编制成《传统文化之地理常识教案》等十个教案组成的《高中地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案集》,并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课题组积极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从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古代建筑、民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五个方面编写校本教材《中华文化与地理》,并且刊印出来,在高二年级上学期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中华文化与地理》。
课题组积极借助学校的活动平台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在人文节中开设地理科主题活动,第二届人文节中开展“爱家乡、爱传统”旅游宣传设计大赛,第三届人文节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明信片设计大赛,第五届人文节中开展乡土地理—湘江流域古建筑明信片设计大赛,每次比赛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收集学生作品200余件,教研组组织评奖并进行作品展示,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并学会从地理学角度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题组借助暑期走进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去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有地理老师参与的学生实践大队中,地理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当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题调查研究,并从地理专业的角度进行指导。自课题开展以来先后有学生进行浏阳花炮产业、浏阳古建筑保护情况、浏阳河沿岸旅游文化、浏阳、浏阳民俗传统美食、湘阴县岳州窑文化的发展等课题调查,其中《对岳州窑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及前景的研究调查》和《浏阳古民居保护现状调查》两个课题组报告作为优秀课题组在学校一年一度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汇报展示会中获得展示机会并获得一等奖。根据学生的调查报告和撰写的文学报告课题组编制成《社会实践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调研成果集》。
课题组借助学校《澄池》杂志平台中设置的“人文地理”栏目,积极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写出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与地理融合的思考,积极推荐优秀作品发表在杂志上,自课题开展以来,累计选登学生作品28篇。课题组还曾以“品读古典诗词中的地理之美” “古典建筑中的地理美”为主题开展主题征稿,要求学生以古典诗词中蕴藏的地理知识或者围绕诗词人在某地的诗句展开创作或从中国古典建筑中蕴藏的地理美展开创作。通过这种途径,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体会到人地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整理出《人文素养与地理学科融合学生《澄池》作品成果集》。
地理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丰富,在高考试题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关键的途径之一,因为高考的重要性和代表性能够有效的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但高考地理试题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策略是怎样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而科学命制这类试题?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高考试题给日常地理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课题组积极进行地理试题研究,选择2017年各套全国高考地理试卷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素材的试题,探讨其命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地理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国家期刊《地理教育》各发表论文一篇。
课题组还进行有关中华优秀传统为化现有试题的收集与整理,对每年的高考试题,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从古代建筑、文化艺术、民族风俗、文化典籍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并积极进行原创试题,形成试题库,编制出《高中地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试题库》,以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四)
课题组初步研究高中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关于高中地理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都比较分散,多是对一个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的策略研究,并没有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因此,可以建立团队,申报有关可以,借助课题的研究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并且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分工明确,也有效解决了一线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不足,最终将有助于更好的在实践中融合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完善中学地理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积极转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主动充实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能逐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并将其有机的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去。
地理教师要充分参考高考试题、模拟试题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自主进行相关素材的原创试题和改编试题,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加以巩固。试题命制时要充分考虑试题的阶段性、教育性和创新性,阶段性就是命制的试题要注意不同年级的学生,初中和高中有所区别,教育性是要突出试题能起到宣传和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创新性包括试题素材、设问以及形式的创新,使教师和学生看到题目时眼前一亮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现行的地理教科书中未有系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的章节内容,因此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开发校本教材,这样有利于比较完整的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是计划将这门校本课程放在高二上学期选修课中进行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知识性和实践力两个角度出发,知识性就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知识,需要提出的是在地理课堂上还要注意这些知识的地理性,要与地理知识相联系。实践力就是最终要培养学生具有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可要求学生动手去学和做,例如学习剪纸,农村学生观察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联系,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等。
(五)
徽派民居和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读天下》一等奖
《中华文化与地理》校本教材
(1)《文化典籍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成果集》
(2)《高中地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案集》
(3)《地理试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试题库》
(1)校“人文节”地理学科主题活动成果集
(2)人文素养与地理学科融合学生《澄池》作品成果集
(3)社会实践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调研成果集
(六)
1.2018年10月,王宇老师报送的课例《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被评为18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市两级优课,课程中融入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促使学生形成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培养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2.2019年3月27日,王宇老师在长沙市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培训活动中做《从高考试题看地理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专题分享讲座,受到一致好评。组织单位: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石振欢、王宇老师于2019年下学期开设校本课程《传统文化地理》,两个班级108余人次选择该课程,学生满意率高,很大程度上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推广。
4.王宇老师创作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课题《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长沙市第二届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该课例从交通布局对城市的影响角度分析长沙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区域范围变化。
5.2017年12月1日,王宇老师在长沙市地理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比赛中,执教《此岸,彼岸?探究河流侵蚀的奥秘》一课,荣获高中组一等奖。
6.2019年11月21日,周海鱼老师在校教学开放周活动中,为省内外教师执教了《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课,受到一致好评。
7.在2018年、2019年《对岳州窑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及前景的研究调查》《浏阳古民居保护现状调查》两个汇报课题代表所在大队在暑期社会实践汇报展示会中做汇报展示,荣获一等奖,晏朝晖老师、王宇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8.王宇老师在校19年寒假《<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读后感比赛中获一等奖。
[1]刘秀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5(01).
[2]许应华,徐学福.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吗[J]. 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3]魏雪.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张林.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
[5]穆小庆.《黄帝内经》作为地理教学资源的应用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13.
[6]曹诗图.《三国演义》的地理分析[J]. 重庆师院学报,1996(02).
[7]黄新燕. 地图演绎“三国”[J]. 中国测绘报,2007(06).
[8]赵钰霞、幸晓佩等. 引用《三国演义》著名典故辅助高中地理教学[J]. 教学研究.
[9]沈二颙.《徐霞客游记》与旅游地学[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0]张超. 《水经注》与汉魏文化地理[D]. 陕西理工学院,2015.
[11]王小龙. “风水”与地理环境[J]. 学术论坛,2011(20).
[12]杨卡. 风水理论中的地理思维[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13]谢北川. 风水民俗的地理科学性探讨[D]. 西南大学,2014.
[14]陆泓、王筱春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地理特征、模式及地理要素关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9).
[15]赵国锋. 地理课堂教学中巧用古诗词的策略[J]. 高等函授学报,2011(02).
[16]郑咏梅. 浅谈地理教学中诗词的运用[J]. 学术研究,2014(11).
[17]汪德跃、雷维应.浅谈诗词谚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在线学科教学.
[18]曲目新.诗歌、谚语、歌诀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科学教育,2002(06).
[19]李蔚.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自然观研究[D]. 湖南大学,2003.
(本文根据课题主持人撰写的研究报告、有删节)